





摘要:調查了三處住宅樓室外臺階與坡道使用偏好的300個數據,以環境行為學的觀點進行分析,從使用者的不同和環境條件的不同兩方面來解釋這一選擇特點。認為坡道的實際使用率和使用偏好并不低,并應在環境與建筑設計中更多更好的加以應用。
關鍵詞:臺階 坡道 使用者偏好 環境行為學
1 研究背景
城市人每一天的生活幾乎都離不開樓梯和坡道作為人工構筑環境中的豎向交通設施。同樣作為豎向交通設施,樓梯和坡道又有各自不同的適用范圍,一般而言,坡度在23度到45度之間適宜用樓梯,小于23度采用坡道較為合適,而大于45度時樓梯使用起來就較費力了,當坡度大于60度時則必須使用爬梯了 。因此在條件局限的情況下,例如迂回空間較小的建筑內部,一般只能選用樓梯,而在空間較為充裕的室外空間則既可以選用樓梯(室外稱為臺階),也可以選用坡道,在這種情況下坡度不是建筑師選擇何種豎向交通設施的唯一決定因素。從建筑設計的角度考慮,對交通方式的兼容性(步行、車行等)、使用者不同的使用體驗、不同的空間形態構成、甚至不同的精神性表達作用都影響著對于臺階和坡道的選擇。而本文正是試圖用環境行為學的觀點分析不同使用者對于臺階與坡道的選擇偏好,并從使用者的不同和環境條件的不同兩方面來解釋這一選擇特點。
2 研究方法
環境對人的影響使人的行為產生了環境適應性的特征。人在環境中的生存形成了多種行為習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捷徑性———指人們在清楚知道目的地的位置或是向目的地移動時,總是有選擇最短路程的傾向;
從眾性———追隨大眾的一種心理,跟隨大流,總是喜歡向著人多的地方聚集;
習慣性———人總是喜歡做平時習慣的事,走熟悉的路;
舒適性———人在行為活動過程中總是選擇以感受比較舒適的方式進行,如冬季向陽、夏季遮陽、走較為平坦的路等;
視覺引導性———人會向著視線通透,可以看見場所內部活動的方向行進,而抗拒不可見,未知的場所。
首先,因為筆者要研究的選擇偏好所指是使用者在外界條件近乎相同的情況下對坡道和臺階的選擇,而推輪椅和嬰兒車、自行車的使用者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必然選擇坡道而非臺階,又或者選擇坡道要明顯的增加步行距離,因為人行為有捷徑性,則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臺階,但這種選擇并非由于坡道和臺階本身的差異,而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干擾。因此研究的調查方法要避免這些干擾。
其次,因為排除了其他明顯的干擾因素,則這種情況下的選擇對于每一個個體似乎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所以采用問卷調查或訪談的方式預期不能收集到真實有效的統計數據。因此本文選用直接觀察法記錄一定樣本數量的使用行為,進而基于該樣本歸納和分析出使用者的行為偏好。
2.1環境條件
為了能夠收集到有效的數據,對“實驗環境”有以下要求:
(1)坡道和臺階都能正常、安全、方便的使用;
(2)無論使用哪一個都不會明顯的增加路程;
(3)兩者給使用者帶來的外部體驗(即除了兩種交通方式和交通設施本身帶來的體驗)沒有明顯不同;
(4)使用者最好熟悉該環境,從而能夠基本認為該使用者當此的使用行為符合其選擇初衷(即不會因為第一次走這個臺階或坡道而造成了誤判,走完發現做了錯誤選擇。)
在這樣的要求下,筆者選取了自身居住的北京安華西里社區的若干住宅樓作為實驗環境,這一實驗環境具有如下特點:
(1) 帶有半地下室,住宅入口層樓面高于室外地面且同時設置了臺階和坡道進行豎向聯系;
(2)高層塔式或板式住宅,每日出入同一出入口的人數較多,數據容易收集;
(3)使用者絕大多數為住戶,顯然并非第一次使用者;
(4)坡道和臺階都能正常、安全、方便的使用,不同選擇的路程沒有明顯不同,并且連接同一建筑出入口,路徑環境的外部體驗沒有明顯差異。
2.2使用者條件
(1)使用者沒有推各種輪式工具和設備如自行車、輪椅、嬰兒車、行李箱等,可以方便地使用坡道和臺階;
(2)使用者并非受到其他使用者的干擾,包括阻擋和誘導,做出的自主選擇;
(3)當幾人同行時,只記錄第一人的選擇;
(4)排除明顯追求捷徑性的使用者,例如要去樓梯旁的垃圾箱前倒垃圾或取自行車,而走坡道需要走一小段回頭路的情況。
3調查與分析過程描述
3.1記錄表設計
將每一處觀察地點的數據分成進、出兩張大表,在一段時間內連續記錄50位符合要求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選擇、性別、年齡組和攜帶物品狀態。記錄內容除了對臺階和坡道的選擇之外還對應記錄每一個使用者的性別、年齡組和步行狀態(是否以及以何種方式攜帶物品)。
3.2觀察記錄和結果統計工作
首先,經過事先的觀察和比較,尋找出最合適的三處實驗環境,在出入人流比較集中的時段(早8點到9點和晚6點至7點)按照上述原則認真記錄好符合要求的50位使用者信息,在表中打勾標記。
完成外業調查后,將記錄結果轉錄到Excel中。
表2:出樓人員數據匯總表
3.3統計結果分析
從表3和表4可以初步看出
(1)在全部300個數據中,以及三個樓各自100個數據中,進樓(上行)使用坡道的人員比例高于出樓(下行);
(2)28#樓無論進樓還是出樓的情況下坡道的使用者比例都明顯高于另外兩樓,應與場地特征有關;
對統計結果進行進一步分析,擬合性別、年齡以及步行狀態特征同坡道/臺階選擇行為的關系,通過Excel進行運算,得出每棟樓進或出樓坡道使用者特征分析統計結果如表3、4:
從這兩張表中可以得出總結出以下特征:
(1)在坡道使用人數比例較高的進樓情況中女性的使用偏好明顯高于男性(比例更大),同時在坡道使用人數比例較低的出樓情況中女性的使用偏好也明顯低于男性,可能顯示女性較男性對行為環境舒適度有更高的敏感性,或者說女性偏好使用坡道進樓(上行);
(2)在坡道使用者年齡特征中兒童和老年人對于坡道的使用偏好都明顯高于中年和青壯年組(青少年組數據樣本太小,無法分析),而中年組對比青壯年組在出樓時的坡道偏好下降得更為明顯,顯示出與性別特征類似的環境敏感性;
(3)步行狀態中拎重物的人在出樓時的坡道使用偏好比進樓時顯著降低,并且參照對比輕物和空手的使用者,可以總結為拎重物者在進樓(上行)時有明顯的坡道偏好,而出樓(下行)時表現出了明顯的臺階偏好。
將上述結果再與三個樓各自的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得到表5和表6:
表5:進樓數據匯總與各樓數據對比
表6:出樓數據匯總與各樓數據對比
從總數據和各個調查樓的數據對比中可以發現,與之前的結論類似,女性組和中年組的數據分離度最大,即在環境條件改變的情況下對坡道和臺階的使用偏好發生了很明顯的改變,而其他性別和年齡組數據的分離度明顯較低,其環境敏感性較低。
3.4 調查環境差異分析
28#樓、29#樓的門口平面情況如圖1所示,32#樓的門口平面情況如圖2所示。
表7:調查建筑門口環境數據匯總表
通過數據的比較和文章開篇提到的坡道、臺階適宜坡度的研究結論可以看出,三個樓的臺階和坡道設置從坡度上看都較為合理,28樓的坡道最寬,臺階最窄,使用坡道的人數最多,29樓坡道最窄,實際使用坡道者也最少,說明坡道、臺階的寬度和使用者偏好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正相關性。
4 總結與討論
通過對小區內三座住宅樓出入人群坡道使用偏好的觀察研究,發現先前觀念中坡道僅作為供給某些行為不便人士作為無障礙設施的坡道在非必需情況下的使用并不是很少,其中進樓(上行)的人數更是達到調查總數的一半之多,出樓(下行)的人數也超過了30%,尤其是坡度適宜、坡道較寬、路徑合理的坡道有更多的使用者(進樓76%,出樓44%),推測可能的原因在于從平地到坡道轉換平順,相較臺階踏步對步幅的限制,適合于更多種步幅和身體狀況的使用者,例如部分女性、兒童和老人。如若考慮到住宅樓中攜帶嬰兒車、自行車,推輪椅,拉行李箱等使用者,則坡道的使用比例就更高了;但是,日常觀察和使用中筆者也發現許多建筑出入口的坡道使用者寥寥無幾,對比起來發現往往是坡道設置的路徑、位置、寬窄、坡度、坡面材料和構造等等因素沒有處理好,導致使用者的不便。
另一方面,臺階作為專為行人使用設計的交通設施也有其優點,諸如行進平穩、不易滑倒、路徑較短等等。因此在住宅樓室外坡道與臺階的設置上宜兼顧考慮、結合設置,在空間允許或需要路線引導和保證不便人士通過性的條件下多設置坡道,在需要捷徑和空間局促的地方多設置臺階。總之,住宅樓外的坡道和臺階設置應針對具體項目結合坡道和臺階自身的特點認真分析,合理設置。
參考文獻:
1.程廣安. 樓梯·爬梯·坡道[J]. 建筑工人, 1995年(12期).
2.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美)高橋.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4.朱保良, 朱鐘炎, 王耀仁. 坡·階·梯——豎向交通設計與施工[M]. 第一版. 同濟大學出版社, 1998.
5. 李文龍. 坡道的形態與空間設計初探[D]. 華南理工大學,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