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國建筑勞務管理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分析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從政府對建筑勞務培訓行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來源,勞務工人安全培訓專業化、社會化、機構化,保障工人權益以及勞務分包的方式等方面均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建筑;勞務;管理
1 建筑勞務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建筑行業勞務從業人員準入門檻低,勞務工人普遍缺乏專業、系統的培訓,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未真正實行
現階段,我國建筑業的勞務人員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相應的培訓系統嚴重滯后,在建筑行業日趨現代化的背景下,已經難以滿足新形勢下建筑生產活動的需要。
2000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6號令通過的《招用技術工種從業人員規定》,對包括建筑行業在內的必須持職業資格證書就業的工種進行了明確。2002年建設部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建設行業生產操作人員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建人教[2002]73號),規定“在建設行業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其范圍是“建設行業內各類企、事業單位施工、生產、服務的技術工種。”但事實上除政府強制的建筑電工、建筑架子工等建筑施工特種作業工人實施持證上崗外,建筑行業其他工種基本上全部是無證上崗。
1.2人數眾多、人員流動性大、作業隊伍不穩定
據抽樣調查結果推算,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萬人,其中從事建筑業的占18.4%。
在我國,建筑勞務工人是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是建筑產業工人,同時,由于我國城鄉二元體制,決定了他們的身份是農民,從而有“農民工”一說,其角色可以在農民和工人之間轉換。這種身份的不明朗現象也是造成建筑勞務從業人員流動性大、作業隊伍不穩定的原因之一,從而導致相對穩定的建筑產業工人群體無法形成。
1.3勞務工人權益得不到保障
建筑勞務工人工作時間基本上不固定,通常無法享受國家法定假日;無法享受基本的社保醫保;工資被拖欠等。
1.4建筑勞務管理法律法規未得到良好實施
對一個市場的監管和控制,最重要的手段是立法,以法律的手段規范工程建設參與各方的行為,使建筑勞務管理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目前,我國針對建筑勞務工人管理、勞務分包管理等問題已經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但是未得到良好實施。
1.5勞務隊伍信用缺失
目前建筑勞務隊伍信用缺失嚴重,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其一,勞務包工頭在承接勞務作業時,往往聲稱自身隊伍人員數量、技術水平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實力如何雄厚,然而進場后,卻要人沒人、要管理沒管理,使施工承包商的工作陷入被動。其二,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行為:勞務包工頭可能會承包部分輔料,為節約成本以次充好或者削減少用甚至不用;勞務工人為提高效率偷工,工程質量難以保證。其三,出現建筑勞務工人“過度維權”的現象,如今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有很大提高,政府對其訴求的重視程度也今非昔比。然而物極必反,農民工維權事件不斷,其中一部分,可以稱之為“過度維權”,例如惡意討薪;更有甚者,出現了一些專業對工地敲詐勒索的隊伍,屢屢得逞。在農民工維權問題上,因為常會演化為群體性事件,政府往往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一邊倒地偏向于如今已并不弱勢的所謂“弱勢群體”,從而使承包商蒙受損失。
1.6建筑勞務仍然是包工頭在承攬,勞務公司流于形式
雖然建設部《關于建立和完善勞務分包制度發展建筑勞務企業的意見》(建市[2005]131號)提出從2005年7月1日起,用3年的時間,在全國建立基本規范的建筑勞務分包制度,基本禁止包工頭承攬分包業務。但時至今日,建筑行業勞務分包作業的承攬主體仍然是包工頭。
在《廣州市建設委員會關于加強建設工程勞務分包及工人工資支付管理工作的通知》(穗建筑[2009]1349號)中明文規定:“建設工程項目在申請辦理施工許可證時,須提供施工企業與勞務分包企業簽訂的勞務分包合同。”這個通知催生了一批專業辦理施工許可證且以此收取費用的勞務公司,此類勞務公司與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關系密切,一般在辦理施工許可證后,此類勞務公司即退出實際工作。
法律規定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必須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然而建筑施工企業不愿意與勞務工人簽訂勞動合同;勞務包工頭又不是法人,不符合法定勞動合同主體,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資格;項目部同樣不具備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資格。這樣,建筑施工企業往往會選擇一勞務公司,讓工人與勞務公司簽訂勞動合同。但是,這類勞動合同往往有名無實、無法真正履行,主要作為應付政府檢查和規避風險的工具。
1.7勞務承包陷入了層層轉包的怪圈
勞務隊伍在達到一定規模后,包工頭的角色基本上就變成了業務承接者,通常將工程項目的勞務總包下來,然后分專業轉包給專業隊伍,現場由各專業隊伍自行管理,工作上由各專業包工頭與項目部管理人員接洽。專業隊伍往往是由幾個人一組的小班組組成,目前這種小班組最多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夫妻檔”或是“夫妻加兒子”,也實行承包制。每轉包一次,利潤就被抽取一次。這種模式造成工人為了保證利潤一味追求速度,工程質量難以保證。
2 建筑勞務管理現狀的成因分析
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經濟步入高速發展期,工程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對建筑勞務工人需求量極大,而此時恰逢建筑施工企業實行管理層和勞務作業層兩層分離,勞務層從企業剝離出來,時至今日,原建筑企業勞務層已趨老化,大量文化層次低無技術專長的農村人員進入城市成為建筑勞務工人。勞務工人地位在近年得到提高,雖然值得欣慰,但也使因工人技術水平低、責任心不強而造成的工程質量差等問題難以追究,使工人可以大膽地偷工。雖然政府一直在探索并陸續出臺了法律法規用以規范建筑勞務市場,卻收效甚微。因此造成了上述諸多問題。
3 規范建筑勞務工人管理的途徑
包工隊式的勞務用工將長期存在,目前管理是混亂的,農民工無序流動、無職業技能和安全培訓,給工程建設的質量和安全帶來隱患;同時從業主方到施工單位、再到包工頭、最后到工人,層層拖欠,最終導致拖欠農民工工資,加之勞務工人無法享受社保和醫保等基本權益,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針對對這些問題,必須探討解決的途徑。
3.1建立健全勞務工人職業技能培訓和鑒定制度,堅決貫徹建筑勞務工人持職業資格證上崗制度
國家規定建筑施工特種作業工人,必須持“建筑施工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資格證書”上崗,其它如木工、鋼筋工、混凝土工基本都是無證上崗。事實上,后者在建筑施工中的從業人數更為龐大,對建筑質量的影響也大,持證上崗勢在必行。
在建筑勞務用工培訓中政府應起到主導作用,制定政策并指導建筑勞務培訓行業的發展,用人單位有義務組織建筑勞務培訓,支付應承擔的職工培訓經費,培訓機構應承擔建筑勞務培訓的職能。培訓經費可以借鑒我國香港的成功經驗,《香港工業訓練條例》規定:香港建造業訓練局專門負責建筑工人培訓,所有造價超過100萬港元的工程,都要向訓練局繳納訓練稅,稅率為工程造價的0.4%,專門用于建筑工人培訓[1]。
3.2施工企業建立勞務分包隊伍內部資源庫,與部分有實力、講信用的勞務隊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有需要時從資源庫中選擇。甚至可以與部分班組長和少數優秀的工人簽訂勞動合同,享受與其他員工同樣的待遇,培養其對企業的歸屬感。這樣,可以將一部分班組穩定在企業可控范圍內,減小因流動性大造成的管理難度。
為保障建筑勞務工人權益,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3年頒布了《廣州市建筑工程勞務分包管理辦法(試行)》規定了“勞務發包人應與班組成員簽定勞動合同、繳納社保金”。
3.3建立勞務工人信息系統和個人誠信評價系統
2013年3月22日,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了《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建立建筑勞務企業及班組長誠信綜合評價體系的通知》(穗建筑[2013]429號),決定建立勞務隊伍的誠信綜合評價體系。對于勞務工人,還應建立個人的誠信評價體系,可以將工人的職業技術等級、個人誠信記錄、安全培訓合格記錄、平安卡、社保等信息集于一體,持證上崗,成為勞務工人的個人信息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建立勞務工人個人信息系統后,施工承包商就可以選擇符合要求的勞務工人,主管部門對承包商雇用的勞務工人是否持證上崗進行監管,對違反者進行處罰。這樣可以大大降低了建筑勞務工人的管理難度。廣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2013年頒布了《廣州市建筑工程勞務分包管理辦法(試行)》 規定“勞務發包人直接選擇的班組,勞務發包人應為其成員在市建設宣教勞保中心建立誠信檔案,班組成員由勞務發包人推薦并在勞務管理信息系統登記。”是否能夠有效地實施,我們拭目以待。
3.4將勞務工人安全培訓專業化、社會化、機構化
建筑勞務工人每到一個新項目就要重新進行安全教育,在安全方面每次都被當成初入行者,做了大量重復工作,浪費時間、精力和資源,工人常常不配合,也加重了承包商的負擔。企業對建筑勞務工人的安全教育是一種不正規的培訓,因為企業并不是培訓機構,沒有培訓資質,對工人的教育也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工人不能獲得足夠的、專業的安全知識,不能替代專業安全培訓,故不應該被認可。現有的安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承包商在萬一發生安全事故時減輕責任的手段,往往流于形式。工人應到專業化的培訓機構接受專業的安全培訓。應當將安全知識作為建筑勞務工人應當具備的素質,作為行業準入條件之一,并在一定年限組織其進行知識更新(相當于繼續教育)。要將勞務工人安全培訓社會化、機構化,通用性、標準性的安全知識培訓應由政府培訓機構完成并發證,證明其已學習了安全知識、具備從業能力,未經專業機構安全培訓并獲得合格證書的工人不得從事建筑勞務工作。承包商只進行針對具體項目的有針對性的安全交底教育。
3.5 建筑勞務分包發展到如今,短期內杜絕包工頭承包勞務不可能做到,可以探索一些新的方法,不能“堵”就“導”,規范對勞務隊伍的管理。比如,前面提到的施工企業建立勞務分包隊伍內部資源庫是方法之一;還有,既然是層層分包,是否可以將勞務作業劃分成區域直接發包給小班組?班組長由從工人中選拔出來的優秀人員擔任,這樣可以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工人收入,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質量。
總之,在現有的體制下,建筑勞務管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一旦改革,不僅涉及這個行業的體制,還觸及到一些部門利益。要改變這種現狀,一方面有賴于政府在建筑勞務管理上有所作為,在政策層面上打破原有不合理的格局,建立新格局;另一方面也有賴于我們廣大從業人員不斷地探索,共同努力,從而使我國建筑勞務管理真正走上規范化道路。
參考文獻
[1]宿燕.對我國建筑勞務人員培訓及鑒定的研究及思考[J].山西建筑,2008(7):210-211.
作者簡介:周志浩,男,工程碩士,工程師,身份證號360102197312116339,廣州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