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鄂爾多斯盆地吳倉堡地區下組合屬于低孔低滲砂巖儲層,測井解釋的準確性是此類儲層研究的難點。本次研究利用巖心、測井及實驗室分析的物性資料,在儲層特征研究基礎上,分油組建立物性解釋模型,并利用交會圖技術,確定了下組合油層的測井解釋標準。研究認為,細分垂向單元能提高總體解釋精度,從而能為下步勘探開發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延長組下組合;低孔低滲;測井解釋模型;二次解釋
吳倉堡油田位于鄂爾多斯盆地西部的吳起縣,自2007年投入開發以來,已建成十多萬噸的年產能。主力油層延長組下組合(長7-長10)屬于典型的低孔低滲儲層。對于此類油藏來說,測井解釋的準確性一直是個難點[1]。根據生產情況統計,目前延長組的測井解釋成功率僅在60%左右。如何利用已有的巖心及分析化驗資料,建立出合理的測井解釋模型,進而歸納出適合低滲透儲層的測井解釋方法,對下步的勘探開發、生產調整都具有實際意義。
1 儲層特征
1.1 儲層巖性特征
從工區內下組合薄片鑒定資料統計結果來看,樣品中石英含量為13-49.8%,平均27%;長石含量范圍為40-79%,平均56%;巖屑4-63%,平均17%。利用砂巖成分三角圖可定名為巖屑長石砂巖或長石砂巖。垂向上長10至長7石英含量呈上升趨勢。前人研究表明[2],在此期間鄂爾多斯盆地經歷了湖盆的形成到不斷擴大,導致沉積物搬運距離變遠,砂巖成熟度不斷升高。
1.2 儲層物性特征
延長組下組合各油組物性較差,屬于典型的低孔低滲儲層。根據工區內26口口井237個實驗室分析的物性數據,整個下組合的巖心孔隙度大小范圍在2.8-14.8%之間,平均值8.21%;滲透率為0.035-6.366×10-3μm2,平均值0.54×10-3μm2。其中以長10的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為9.7%,滲透率為1.4×10-3μm2,長7物性最差,平均孔隙度為6.26%,滲透率為0.33×10-3μm2。自下而上有變差趨勢。
1.3 儲層測井響應特征
受巖性、物性及含油氣性的影響,下組合儲層測井響應特征復雜。但總體來說儲層段自然伽馬值一般小于100,聲波時差具有低值特征,深淺側向兩條電阻率曲線具有明顯的正幅差。并且隨著物性的變差和泥質含量的升高,電阻率明顯降低。經統計,油氣層的地層電阻率值一般在20Ω.m以上,含油飽和度則在40%以上。受地層水礦化度的影響,部分井段有高阻水層及低阻油層存在,需要從區域上對其進行分析,這些因素識別油氣層造成一定影響。
2 測井解釋模型的建立
在充分了解儲層巖性、物性、電性特征的基礎上,經過巖心歸位,測井曲線標準化等工作,利用分析化驗資料和電性資料,建立儲層測井解釋模型。
2.1 孔隙度解釋模型
下組合垂向上沉積環境的變化導致各油組儲層特征的差異。反映在巖電關系上,這種差異被進一步放大。以聲波時差與孔隙度的相關程度來看,整個下組合的相關系數要低于單個油組(圖1)。依據工區內237個物性分析數據,對長7、長8、長9和長10分別建立解釋模型,有效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如表1所示,整個下組合的物性相關系數為0.8135,而單個油組的相關系數均在0.9以上(表1)。
2.2 滲透率解釋模型
滲透率是評價孔隙介質允許流體通過能力的重要參數,其大小主要取決于巖石的孔隙結構[3-4]。通過樣品的孔滲散點圖發現(圖2),工區內樣品孔滲的相關性較好,因此可以利用孔滲關系上建立滲透率模型。同樣,垂向沉積環境的差異導致各油組孔滲關系的差異,整個下組合孔滲的相關系數也要小于單個油組。分油組建立測井解釋模型也有利于提高解釋模型的精度。各油組孔滲關系式見表2。
2.3 含油飽和度解釋模型
吳倉堡油田下組合屬于孔隙型儲層,一般采用阿爾奇公式計算此類油層的含油飽和度。其公式如下:
式中:So為儲層含油飽和度,%;a、b為經驗系數,Φ為儲層有效孔隙度,%;Rw為地層水電阻率,Ω.m;Rt為地層真電阻率,Ω.m;m為巖石膠結系數;n為飽和指數。公式中a、b、m、n等參數根據低孔滲砂巖巖電實驗,進行了合理的選擇[5-6],確定出a=1.5506;b=1.0908;m=1.81;n=2.1974,地層水電阻率取值0.07Ω.m。
3 油層識別標準的建立
油層識別一般利用試油及生產數據,將各類油層的聲波時差與地層電阻率值進行交會,從而可以獲得其解釋標準。但對于低滲透儲層來說,影響儲層電性特征的因素眾多,加上垂向厚度大,各類油層的界線往往不明顯(如圖3左),同時,樣品點數量不足導致無法分油組進行油層識別。對此,本次研究在物性解釋模型的基礎上,利用孔隙度與地層電阻率做交會圖,各類油層界線分界明顯(如圖3右),結合計算出的含油飽和度數據,利用孔隙度界線反推出聲波時差的界線值,綜合得出各類油層解釋標準如表3所示。
4 應用效果評價
依據解釋標準,對工區內292口井進行二次解釋,并使用試油、生產等數據進行驗證,符合程度達80%以上。如D井,長8段第32號層(2210-2220m)深側向電阻率為37.5Ω.m,聲波時差為221.25μs/m,原解釋為干層,本次解釋為油層,該井改層補孔后,日產油4.8t。解釋結論與生產情況相符, 充分說明本次解釋模型的可靠性。
5 結論與認識
5.1 儲層特征研究表明,吳倉堡油田延長組下組合屬于低孔低滲砂巖儲層。受沉積環境影響,其巖石學特征及物性特征均存在遞變規律,從而共同影響儲層的測井相應特征。
5.2 整個下組合垂向厚度大,只建立一個物性解釋模型的精度要比分油組建立的模型精度低,因此單個油組分別建立模型。含油飽和度模型使用了阿爾奇公式,各參數通過實驗室巖電分析獲得。
5.3 使用常規的聲波時差與地層電阻率進行交會油層界線不明顯,而利用物性解釋模型的結論,用孔隙度代替聲波時差,結合含油飽和度數據,得出各類油層的劃分級別。通過試油、生產數據驗證,其吻合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何雨丹,肖立志,等.測井評價“三低”油氣藏面臨的挑戰和發展方向[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
[2]李文厚,龐軍剛,等.鄂爾多斯盆地晚三疊世延長期沉積體系及巖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學學報,2009.
[3]雍世和,張超謨.測井數據處理與綜合解釋[M].山東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6.
[4]丁次乾.礦場地球物理[M].東營:石油大學出版社,1992.
[5]范宜仁,鄧少貴,周燦燦.低礦化度條件下的泥質砂巖阿爾奇參數研究[J].測井技術,1997.
[6]廖東良,孫建孟,馬建海,等.阿爾奇公式中m、n取值分析[J].新疆石油學院學報,2004.
作者簡介:趙豐年(1984,12-),男,河南省駐馬店市(籍貫),現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油氣田開發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