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浙江大學長興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為例,在湖州市長興縣與浙江大學的產學研科技合作情況背景下,介紹國際技術轉移機構在促進科技合作及協同創新中的作用,剖析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在科技創新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對策。
關鍵詞:產學研;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國際合作
科技創新平臺已經成為培育技術創新型企業的重要來源和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有效手段,是集聚創新要素的重要載體,是激活創新資源的重要措施,是轉化創新成果、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更是地方政府破解當前發展難題,實現區域經濟彎道超越的主導力量。為此,依靠科技平臺集聚高新技術成果和科技領軍人才資源,就可以更快地促進當地經濟轉型升級。讓科技平臺真正服務企業,科技合作促發展,協同創新推進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才是本質所在。
1 湖州市長興縣積極推動產學研科技合作
近年來,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非常重視科技合作,先后投入巨資,創建了長興科技創業園、浙江省綠色動力電源產品質量檢驗中心、中國浙江長三角·歐洲波羅的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一批平臺,將為全縣企業集中提供科研基礎條件、設計重大創新課題、承擔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任務、實施科技成果推廣、服務廣大中小型企業、集聚和鍛煉培養創新人才。目前,長興科技創業園二期工程、浙江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浙江綠色動力能源集成創新公共服務平臺、中國浙江長三角·歐洲波羅的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成效正在逐步顯現。
2 中國浙江長三角·歐洲波羅的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簡介
“中國浙江長三角·歐洲波羅的海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下文簡稱“中心”)發軔于“中瑞合作發展論壇”,致力于加強中國長三角地區與歐洲波羅的海地區國家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業和技術中介機構的聯系,通過引進和吸納雙方的科研、技術、人才等資源,推動雙方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融合,進而整合雙方優勢資源,拓展合作空間,實現科技、產業的互補,形成國際間科技成果持續再生、開放流動和有效轉化的良性運行機制,從而帶動雙方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
“中心”立足長三角和波羅的海地區,通過加強自身服務能力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將“中心”建設成為長三角地區有實力、有影響力的國際技術轉移機構,使“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中心”目前委托浙江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團隊運營,依托浙江大學雄厚的科研、人才和相關產業以及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渠道等資源,立足長三角,輻射全國,使“中心”成為學校與社會、知識與資本、國際與國內之間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技術轉移為紐帶的技術、資金和人力等資源合作交流的平臺。
3 “中心”科技創新服務成效
3.1 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
“中心”與芬蘭BME公司合作進一步加強,礦山抑塵設備和技術在湖州范圍內進一步推廣應用,長興創達礦、湖州巨林礦、德清信誼礦業、德清南舍上溪礦業、德清楊墳二礦等礦山都已使用并取得顯著成效。與日本株式會社健康ビジネスインフォ合作開發中藥標準品和提取物。與瑞典泰克馬克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下一步,雙方將就環境技術特別是污水處理技術開展深入合作。引進海外人才,促成其與長興當地企業合作。每年主動組織多次國際科技合作交流會議。
3.2 國內技術中介與轉移服務
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活動,引進大院名所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促成多項技術轉移項目。成立以來完成企業技術需求對接400項,促成技術開發、轉讓與中介服務50余項,技術合同金額超過3000余萬元。
3.3 共建創新載體服務
3.3.1 官方門戶網站運行良好
創建官方網站http://www.ceuttc.com/,為會員和非會員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目前門戶網站運行良好,為“中心”的宣傳及各項科技信息的推介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3.3.2 TTS國際數據庫服務系統進一步完善
委托瑞典卡爾瑪windh網絡公司開發適合中波兩地開展國際技術對接與轉移的數據庫平臺,平臺的數據庫得到進一步完善。到目前為止,發布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3000項,技術產品1210項,投資機會168次,中外企業會員單位180余家,中方技術需求120項。
3.4 社會評價
2011年,“中心”被浙江省科技廳認定為浙江省重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2012年10月31日,經省科技廳推薦和專家評審,“中心”成功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
在全國率先與波羅的海地區各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園合作,開展國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獲得各界好評,深受媒體關注。湖州日報《給你“支點”,助你“起跳”——長興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推進經濟轉型升級》、浙江科技報《長興引進中歐科技環保合作項目》、湖州日報《湖州一技術轉移中心成為省重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分別報道了“中心”在引進海外項目、推進企業經濟轉型升級方面所做的貢獻。
4 “中心”科技創新服務存在的問題分析
4.1 專業化隊伍有待加強
由于技術轉移的特殊性,技術轉移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從業人員既要擁有專業技術,懂得法律,又要精通經濟管理,熟悉市場動態。在此基礎上,國際技術轉移還需要從業人員有扎實的外語基礎,懂得國際上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相關人文風俗文化內涵。目前,“中心”隊伍大多為兼職,專職專業化人才隊伍極為缺乏。現有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與專業技術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4.2 自我造血功能有待提升
目前,“中心”促成的技術合作,絕大部分為公益性工作,并沒有為“中心”帶來直接利益。一個中心要穩健的發展,必須強化自我造血功能建設,用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從而更好的推動中心的發展。
4.3 全社會認識不足,難以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充分發揮作用
在長江三角洲區域,市場經濟活躍,中小企業發展迅速。企業大多靠經驗決策,不愿出資聘請專業機構提供咨詢,從而制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心”的發展。企業“拿來主義”嚴重,對技術的長遠投資過少。
4.4 國內外文化差異,制約“中心”合作工作進程
由于國內外文化差異,國家間法律的問題,使得國際合作的進程較為緩慢。中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較大差異,雙方人員在同一問題上的思考模式、行為觀念不同,難以進行迅速有效的溝通,制約了合作的進展速度。另外,由于國家間法律的不同,特別是對技術輸出的保護問題,使得對技術的直接投資轉移較少。
5 提升“中心”科技服務的對策
5.1 加強經費投入,加大建設力度
政府在協同創新戰略中,具有引導者和推動者的重要地位。據調查,美國的大學技術轉移機構有30%虧本,50%保本,盈利的只有20%,一個新設立的機構要在7年后才有可能實現收支平衡。國際經驗表明,技術轉移機構的直接經濟效益較少,大多數機構都難以實現收支平衡。因此,政府的資金支持是必要的。對于國際技術轉移“中心”來說,要面對國家間政策、文化的巨大差異,這種支持更為迫切。
5.2 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引進優秀中介人才
國際技術轉移工作是一項創新性與專業性極強的工作,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很高,高水平的復合人才是“中心”發展的關鍵所在。需優化激勵機制,鼓勵從業人員學習、培訓、資質認定等,研究從業人員職稱晉升、稅收優惠、從業資質等方面的政策,吸引優秀人才。
5.3 提高自我造血功能
改進技術轉移模式。走出技術轉讓、引進外資直接投資的模式,充分利用分包、加強分包商之間的技術交流,利用反向工程,增強技術轉移的外溢效果。拓展思路,多渠道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務,加大與政府及其他中介的合作,創造共贏局面。
綜上所述,目前階段,我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較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因此,國際技術轉移過程中,“中心”應依托浙江大學等高水平研究型院校,使之為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二次創新提供重要的支持與保障。
參考文獻
[1]李玉清.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經驗與啟示[J].中國高校科技2012(1-2).
[2]蔡聲霞,高紅梅.發展中國家國際技術轉移模式的分類及評價[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9).
[3]李志軍.當代國際技術轉移新特點及中國的對策[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8(4).
[4]王小勇,寧建榮,張娟.國內外關于技術轉移機構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作者簡介:翁宇(,1977,12-),浙江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碩士,浙江諸暨人,研究方向科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