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基礎設施為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條件、保障城市存在和發展,其具有信息分散,管理難度大等特點。本文針對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現狀,探索了內外業一體化的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電子臺賬的采集、建庫和系統實現。
關鍵詞: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電子臺賬
1 引言
城市基礎設施指為企業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基本條件、保障城市存在和發展的各種工程及其服務的總稱。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哈爾濱市城市規??焖僭鲩L,以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為例,根據哈爾濱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哈爾濱市區道路1852條,2010年增加至1992條,2012年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道路達2400余條,新修了松浦大橋、陽明灘大橋、松花江公路大橋輔橋等多座大型橋梁。其成果以電子表格存儲,缺乏動態更新維護以及信息共享機制,導致城市基礎設施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依然沿用人工為主的管理模式,為解決上述問題,促進道路管理信息的透明化、統一化、標準化、制度化和公開化;實現道路建設與道路管理有機的結合,不同部門的道路采集數據實現共享,提出了哈爾濱市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電子臺賬的建設。
2 采集內容及信息來源分析
(1)道路。包括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街坊路、過境公路等,采集內容涵蓋:道路名稱、道路類別、路面結構、出城口、道路起點、道路止點、始建年份等50項內容。
(2)廣場。包括休閑廣場、紀念廣場、交通集散廣場及其他廣場等類別,采集內容涵蓋廣場名稱、廣場類型、廣場結構、始建年份、廣場面積等30項內容。
(3)橋梁隧道。包括跨河橋、立交橋、人行地下通道、人行天橋、車行地下通道等,涵蓋橋梁名稱、橋梁結構、設計荷載等級、跨徑組合、評定等級等39項內容。
綜合分析采集數據的信息來源,可分為兩類數據:
(1)權屬信息。權屬信息掌握于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基層管理部門,須通過資料整理和管理單位訪談兩種方式采集信息,原則上優先使用資料整理,對不明確或缺乏資料的信息內容通過訪談方式獲取,若管理單位也不能確認信息,由外業調查人員復核。
(2)實地調查數據。實地調查信息采集項目以影像為底圖,通過外業實地調查和測量獲取相關信息。
3 采集總體流程
3.1 項目準備
項目準備的工作內容是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相關技術標準,熟悉作業方法。
3.2 資料搜集與整理
外部資料搜集整理包括信息采集區信息分布情況、權屬單位情況、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資料分布情況、采集對象分布情況。通過外部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明確可通過資料調檔或訪談獲取的內容,對采集區域劃分,工作計劃制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內部資料搜集與整理包括道路專題空間數據、歷史調查成果數據、外業調查表格整理等資料內容。其中重點整理的成果為歷次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調查更新的成果,明確新建、維修道路分布范圍,對調查成果分配與人員調配提供有效參考。
3.3 采集區劃分
采集對象采用分區管理模式,采集區采用兩級劃分模式,第一級采集區為行政區,把本次調查區域依行政區劃分為8個調查區;第二級采集區按圖幅進行劃分,采用矩形分區方法。
3.4 航攝底圖、調查表格準備
根據本次調查區劃分的結果準備好調查使用的航攝底圖以及外業調查使用的表格等。
3.5 數據采集
數據采集包括外業調查信息采集與管理單位訪談獲取權屬信息采集,前者需外業現場采集,后者通過資料整理和訪談形式獲取信息,對資料整理或訪談無法確認的信息需現場進行確認。數據采集的難點與重點為外業調查信息采集。外業調繪采取以道路為載體的綜合性采集與基于行業的專項采集相結合的方式。在以道路為載體的綜合性采集中,外業人員通過手持測距儀或皮尺獲取采集對象的位置、長度、寬度等指標。
3.6 內業數據編輯與處理
3.6.1 采集數據整理。對外業采集數據進行整理,按標準格式將外業采集的數據整理,錄入為電子文檔數據。
3.6.2 外業調繪成果數字化。將以遙感影像為底圖的外業調繪成果,依托與底圖同源的遙感影像電子數據,通過空間數據生產工具完成外業調繪成果的空間位置采集與屬性成果錄入工作,形成Shapefile格式外業調繪專題數據。
3.6.3 數據分解,形成標準基層表。將整理數據進行分解,按基層表內容進行錄入,形成標準基層表;
3.6.4 基層表匯總。按采集區將采集成果匯總,形成分區成果記錄表。
4 專題數據建庫
對采集的道路交通設施基礎臺賬信息、專題空間數據采用數據庫方式統一管理。專題數據包括關系型數據和空間數據,采用Oracle 11g統一進行存儲,其中空間數據采用Arc SDE 10.0進行存儲管理。
在專題空間數據采集過程中,每類設施均由若干圖層構成,包括點、線、面多個幾何形狀。為有效表達多個幾何形狀與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邏輯關系,通過道路交通實體這一邏輯結構進行數據組織,道路組織模式見圖1,通過Geodatabase提供的RelationshipClass構建道路實體,對橋梁隧道、廣場均采用相同方式進行數據庫設計。
5 系統實現
管理系統采用B/S模式,基于SOA架構完成系統建設,所有的數據、功能均以服務的方式展現,應用系統搭建包括數據層、服務層和應用層。應用系統的所有空間信息均以服務方式發布,服務體系是支撐系統開發、功能應用的基礎。服務體系由ArcGIS Server 10.0發布的服務構成。
系統包括在線采集、數據庫管理、統計臺賬、后臺管理等功能模塊。
(1)在線采集。在線采集模式基于高分辨率遙感影像的可量測特性,通過圖上量測方式獲取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相關指標信息,涉及功能點包括:地圖瀏覽工具、在線采集、在線錄入、在線審核、在線審批、地名查詢、專題查詢等功能。
(2)數據庫管理。數據管理提供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臺賬信息的批量導入導出功能,使用戶在線即可對數據進行管理。相關功能點包括:數據列表、數據導入、數據導出、圖層信息配置功能。
(3)統計臺帳?;诨A臺賬信息,通過對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按屬性、區屬、始建年份等進行分類統計,形成綜合臺賬體系,為設施管理應用提供有效支撐。功能點包括:采集信息查詢、道路臺賬、廣場臺賬、橋梁隧道臺賬、其他臺賬。
6 結束語
哈爾濱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電子臺賬的建立,摸清了我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情況,形成符合住建部要求的電子臺賬;以此來明晰各部門職責,實現道路交通設施信息全面的共享。通過本項目的建立、使用和維護,有效輔助各部門維護相應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數據。
參考文獻
[1]李圣文,龔君芳,吳信才.基于SOA的GIS應用框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0,No.3.
[2]汪小林,龐瀟,王海波,等.基于SOA的GIS應用設計與實現[C].中國地理信息產業論壇暨第二屆教育論壇就業洽談會論文集,2009.
作者簡介:姜波(1973-),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數字城市研究、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