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度宣布百度金融中心理財平臺于10月28日正式上線后,關于百度金融與華夏基金將聯合推出目標年化收益率高達8%“百發”理財產品的消息也廣泛傳播,但旋即遭到百度相關負責人澄清:“百發理財計劃沒有承諾保本保收益,保本保收益不符合監管機構的規定,也有悖于金融產品的發展規律。百發不是一款產品,而是互聯網金融模式的一個創新,是一項組合形式的理財計劃。”
從百度官微微博以及一些流出的宣傳圖片資料看,或許百度確實有計劃推出類似更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但礙于規定和監管部門壓力,它還是取消了“收益8%”這樣的具體說法。但不能說并不意味著不能做,作為百度進軍金融業的第一單生意,給出個保本且年化收益率回報8%的預期收益并不是什么難事。
綜合主客觀方面,原因有三,其一,在尚未實現利率市場化的現實金融環境下,近年來的穩健型理財產品賺錢很容易,信用良好,基本沒有虧本的,多數都能達到公布的預期收益,這也是阿里的余額寶敢于實行比銀行同類理財產品更高收益率、更大流動性的基礎;其二,一般理財產品在預期收益率之外有豐厚的利潤,如果百度第一款產品不要這一塊利潤,也完全有可能給出8%的回報。比如神秘的管理費,各理財產品一般是“以超出預期最高收益率的部分”為界定,等于是上不封頂。曾有媒體調查,與投資者的到手收益相比,管理費比值甚至可能超過40%。這從資金緊張時,銀行能推出的6%~7%的高預期收益產品也可看出。
其三,即便投資收益達不到8%,百度為了討個好口彩,吸引新注冊用戶,也完全有可能自己掏腰包填上這一塊,總數其實沒多少。假設在8%與實際收益之間存在二三個點的差額,以總數20億(據傳)的規模估算,兩個月最多也就千萬級的投入。如果憑借一款高回報產品能夠吸引到1000萬新注冊用戶,一個用戶才1元錢,簡直太劃算了。
因此,百度金融的第一款產品還是可購買的,就只怕搶不到。但開門紅之后接下來怎么玩呢?
百度是繼阿里之后第二家搶入金融行業的互聯網巨頭。百度金融的玩法可能會跟阿里不同,但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互聯網的強勢入口之上。余額寶短短數月募集資金幾百億,向傳統金融業展示出“原來貨幣基金可以這么賣”,在余額寶之前,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金融”是個高端大氣的概念,一般通過冰冷的銀行柜臺銷售,但現在,卻可以坐在家里,逛淘寶時順便買入。互聯網提供了更便捷、更親民的金融服務。百度金融也應該是基于這種渠道和模式的創新。
余額寶和百度雖然都靠入口玩金融,但入口的不同決定了玩法的不同。余額寶的基礎是淘寶和支付寶,百度的基礎則是搜索。百度是試圖通過搜索建立最短的投資路徑,為用戶提供所搜即所得的金融產品……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這本質上還是“百度式”的商業模式,只不過這次百度是在向金融業導流,并通過“百付寶”更深度介入其中。
作為第二家殺入金融業的互聯網巨頭,百度金融初期成功的可能性很大,第三家、第四家也是如此。因為先不說先天優勢,僅就互聯網企業的進入本身,就是對金融業壟斷局面的一種打破,金融巨頭們的壟斷利潤哪怕漏出一點點,也已非常可觀。至于再往后,就要看各家的造化了,畢竟金融業也有其“高貴”門檻,比如人才、技術、行業經驗等,沒那么好學。
最后我想說的是,無論如何,互聯網巨頭紛紛闖入金融業,對老百姓來說都是件好事,它不單是打破壟斷,回饋利潤,還具有一種國民金融啟蒙和教育的作用,普通人的理財意識不覺醒,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些只需簡單操作就能穩定獲取的收益白白流走,而他們的理財知識和意識來自哪里,只能是互聯網。從這個角度講,對于國內互聯網公司在金融方面的探索與創新,有關部門應該抱以保護和支持的善意態度,促進這個行業健康發展。
其實我很感興趣,余額寶幾百億募集資金中,有多大比重出自那些從這里第一次學會理財的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