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曹操, 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歷史人物之一; 有人罵他是挾持皇帝的奸臣, 但也有人認為他穩定了東漢末年中國北方的政局。 他年少時有著匡復漢室的熱情, 而膽敢與當時欺壓漢室的董卓為敵; 但他老年時似乎顯出預取漢室而代之的野心, 甚至其兒子曹丕終逼漢獻帝遜位。環顧歷史, 少有人如曹操有著如此兩極化的性格、發展與評價。本文試著回顧歷史, 從另一個商業角度出發, 來看曹操異于當時其他人的品牌與策略定位。
東漢末年,外戚何進想趁靈帝逝世、宦官失勢之機誅滅閹黨,但未取得太后的支持, 于是便引涼州軍閥董卓率西涼軍入京。沒想到董卓進軍洛陽后,遣呂布誅殺東漢朝臣而得勢據兵,改立獻帝,專斷朝政實行恐怖統治,東漢政權形同名存實亡。董卓之亂,引發了三國演義中所謂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正史中實為十三路),群雄并起的戰亂局面。當時天下大亂,漢皇室衰微,十三路諸侯說穿了也是十三位軍閥,曹操與后將軍南陽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袞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長沙太守孫堅一同反董。人人都想趁天下大亂,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或者胸懷逐鹿之心,伺機一統天下。
在當時,各路諸侯都有割據或逐鹿的雄心,曹操并非實力最強的團隊,勃海太守袁紹手中的軍隊與統轄的面積都超過曹操團隊,但曹操是其中最早為團隊訂定明確的戰略——“奉天子以令不臣”(后來的三國演義將其修改為“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了明確的定位與策略之后,曹操團隊取得了優于其他軍閥的優勢,透過曹操團隊的執行力與團隊建設,曹操團隊成為后來三國時代最強大的政治勢力。
以商業策略觀之,曹操團隊從十三路諸侯中脫穎而出的成功要素很多,包括曹操有容乃大的團隊建設、賞罰分明的獎懲制度,都是其成功要素。其中“奉天子以令不臣”,以商業策略定位的角度來看, 更可顯現出曹操高于其他諸侯的品牌與策略地位。在其他十二路諸侯只忙于眼前的擴建地盤時,曹操能采納荀彧與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定位,迎接了當時流亡各地的漢獻帝,訂定高于其他諸侯的政治地位(或稱策略定位),展現了曹操團隊優于其他團隊的策略高度。
在激烈競爭的商業環境中,我們有時不免忙于與競爭對手之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營運競爭,忽略了更高層次的“品牌與策略”的定位,而陷入了見樹不見林的迷思。然而,有時品牌與策略的“優勢定位”,有時更甚于日常競爭;近年來蘋果一系列的創新當是經典案例。日常競爭很重要,因為它是管理的細節;品牌與策略的定位也重要,因為它代表了長期的方向。日常管理,決定團隊的戰力;品牌與策略定位,決定了團隊的高度。
商場如戰場, 既要日常戰力的累積, 也要不凡的品牌與策略定位! (本文作者系奧圖碼投影機前亞洲區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