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招快遞員,學歷不限,經驗不限。”
雙11狂歡逼近,快遞公司搶人“忙”。他們開出的薪酬從3000至5000元甚至8000元,各種信息令人眼花繚亂。
為了找到優秀的快遞員更好備戰,許多快遞公司都給出了優厚待遇。
但這足以應對雙11的大考嗎?對于快遞業來說,雙11是他們業務飛漲的機會,也可能是一場災難。
雙11有多兇猛!去年淘寶雙11單日銷售額191億的背后是將近8000萬個包裹。今年據說可能超過300億,也就意味著將產生1.5億個包裹。而全國快遞單日的總運力極限差不多是接近1個億。這還沒算進其他跟風雙11的電商們。
2010年雙11帶來了全國范圍的爆倉,整個快遞行業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才重回正常。2011年和去年,快遞行業基本承受住雙11爆發出的包裹總量,但區域性爆倉仍在,物流滯后和混亂現象比比皆是。
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暴力揀貨。快件堆成山,不管三七二十一,扔進去再說。這似乎成為國內快遞行業的普遍現象。
盡管,今天的快遞業已經早已不同往昔,新快遞應電商的高速發展而發展,不少快遞企業依附于電商而存在。但實際上,快遞企業的發展并不能跟得上電商的發展。對于快遞企業而言,這個“人造”的節日讓他們歡喜也讓他們憂愁。
早在2010年末,中國快遞的從業人員就高達54萬人,在第三產業中屬于高增長行業,近年來還在繼續增長。這么多的“螞蟻雄兵”卻總是供不應求,一線人員高流失率普遍。而今,車也加了、倉庫也擴了,快遞員還是沒招夠,快遞員本身也是異常繁忙。
但這種種問題恐怕不是臨時搶人所能解決的。
快遞行業的準備和運力正引起廣泛關注。電商每年翻倍成長時,也能從大數據、信息化的角度給快遞業一些提升。
天貓正逐步開放數據信息的分享知道商家到物流端的分配,以最大限度幫助快遞公司提升運能效率。
他們通過往年雙11的歷史銷售數據,以及天貓商家的銷售成長趨勢,各個快遞公司在2012、2013年承載能力的同比、環比數據,通過對快遞線路維度區別及商家使用快遞公司的喜好,在不同的階段給到快遞合作伙伴雙11的銷售預測,對快遞合作伙伴的系統資源,運營資源等綜合服務能力提供準確的指導。
電商幫助快遞公司要打通的是社會化物流平臺的大數據。馬云說希望幫助他們搭建統一的平臺。其實菜鳥是很值得期待的,當快遞跟不上電商的節奏,就勢必需要電商大佬們的幫扶。
這條路很漫長。菜鳥的參與者需在長達5~8年時間里不計回報,阿里的努力時間范圍是8~10年。近10年里,新快遞受益于電商,卻難出電商的泥淖。
眼下,搶人的緊張背后快遞公司要思考的必須是自身的信息化建設與管理。
在亞馬遜,能用機器做的事就絕不用人工做,在利用機器、IT系統的自動化與智能化操作的基礎上,他們才使用人來進行管理,其有條不紊的管理令人感嘆。國內的快遞何時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