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往今來的中國歷史中,有不少英雄豪杰在其關鍵時刻, 做出了關鍵決定: 結果有些決定創造了后來的輝煌,或免于未來的災難; 但也有些結果不如人意, 甚至惹來殺身之禍。在我們今日的商場上,如能鑒往知來,由歷史案例中有些參考啟發, 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恰當的決定。
過去10年,我參與建立了華人投影機領導品牌奧圖碼,擔任第一任亞洲總經理至今年7月, 讓奧圖碼由一全新品牌到世界領導品牌。最近剛決定自奧圖碼“第一次”退休, 主要考慮于公, 奧圖碼進入第二階段成長期, 我這拓荒領導者該交棒;于私,近來思考或許人生下半場, do right thing (把事情做對),可能比do thing right (做對的事) 更重要,所以想給自己一段長假思考與準備人生下半場。
談商道與管理, 不論及年代或氣度, 陶朱公范蠡應是很好的第一個案例。范蠡在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 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開始輔佐勾踐,之后輔佐越王勾踐歷經在吳國為奴、臥薪嘗膽、滅吳復國,前后長達20余年,與文仲大夫同為勾踐的兩大功臣。功成之后, 范蠡有先見之明,擔心“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 主動辭官歸隱, 改行經商, 而后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賈, 被后人尊為商圣。相較于文仲最后果真被勾踐“兔死狗烹”, 范蠡在關鍵時刻的決定令后人佩服不已。
綜觀范蠡一生, 同時兼具了職業經理人與創業者的優點, 頗值得我們學習。在其前半生的輔佐勾踐期間, 其實可以看到不少我們今日職業經理人的專業手法。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可稱為“規劃愿景”; 進諫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 可視為“戰略方針”;與文仲擬定興越滅吳九術, 是為“戰略規劃”;協助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是“營運管理”;此四大項目, 至今仍為職業經理人的重要專業與核心技能。而范蠡后半生的辭官歸隱, 改行經商,不僅是參透do thing right 與 do right thing 的差異, 更展現了創業者的胸襟與氣度。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 大家在人生的前半場,多數處于如何做好本份內的工作, 把 do thing right 做好, 希望能“求五斗, 而最好不必折腰”。在這階段, 學習范蠡的前半生, 掌握崗位上的“規劃愿景”“戰略方針”“戰略規劃”與“營運管理”, 應該可以勝任多數職業經理人,甚至高階職業經理人的工作。
前半場的 do thing right 比較好學, 較難參透與學習的是如何在合適的時間點來 “取舍”與 do right thing 的選擇。我們無法確實了解當時范蠡對“留在越國,繼續為官”與“功成身退,追求自我理想”二者的衡量標準,來學習他的“取舍”之道; 但或許可以反求自我, 面對不同選擇時的考驗與需求。尚需為五斗米折腰者, 當然需考慮五斗米;不缺五斗米者, 或可效法陶朱公,不論是向往攜西施游西湖, 或者是成為大商賈。
商道, 有如范蠡一生; 先把事情做好, 再選擇對的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