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能上天嗎?能啊。吹唄!這就像我們今天的市場環境,忽悠第一,忽悠當道,一切靠忽悠,忽悠是一切。廣告、軟文、網絡水軍……在利潤最大化、最快化的管理導向下,到處都是忽悠忽悠再忽悠。其實不只商業,社會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幾個擅好忽悠、人品惡劣的大V被抓,馬上就有一幫人如喪考妣。
江湖騙子很多,識別很容易,比如各種氣功大師、國學大師、藝術大師。“大師”?那么容易就出一位嗎?開宗立派不易,傳承造化就更難。可是,去戳穿的沒幾個,助紂為虐的很多。
比如前些時間被揭穿的江西所謂氣功大師王林,和他一起曝光的,還有認他為干爹的著名演員、著名商人、江西官場的若干官員等。難道王林真有什么神功幫這些人一炮走紅、升官發財?如果真有神通,怎么又會陷入經濟糾紛,被揭穿、被唾棄呢?
為什么忽悠盛行?
各類大小忽悠始終得勢,究其原因,無非三條:無知,無恥,無道。
一曰無知。碎片化傳播是當今主流,很多人懶得讀書,尤其懶得讀經典,只是通過各類“微”字頭獲得信息,混亂、無序、東南西北風,隨風竄。如此,看似也學習了,其實完全沒有古人所強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格物致知精神,貌似不缺認識,但非常非常缺乏常識。無知,則各種概念引領時髦,一會兒一個概念。隨便想想,關于健康、減肥、IT、互聯網……每年有多少個概念能流行一陣子?比如說現在很流行的所謂“大數據”,其實不過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透過現象看本質”原則的運用而已。比如看美女,一眼便知,數據再多,有何用?沒有那么多數據,你可以英明。有了再多數據,愚蠢的照樣愚蠢。
二曰無恥。忽悠者、參與忽悠者、先被忽悠后又忽悠別人者,未必不懂,只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把忽悠進行到底。比如傳銷,很多人是先上當受害,然后為了彌補自己的損失,不是去告發,而是參與,繼續去害別人。
孔子說,“放于利而行,多怨”。現在流行的是:我要得最大的利,我的利益不能絲毫受損。只要是沾了“利”字的行當,無不充斥著各種路子的忽悠。可你還不能說,你說了就是砸人家場子,人家找你玩命。
我曾經給一些電視臺的朋友出過一主意,做個“你被忽悠了”的節目,專門揭露各種大小忽悠。做起來很簡單,用常識分析,最多有點兒臥底偷拍,現場還允許忽悠們辯解,保證好看。朋友們也都說這思路好,可是,哪家電視臺也不敢做!因為沒人會往這樣的欄目投廣告。在電視臺猛投廣告的,哪個不是大忽悠?不忽悠能有那么多錢投那么貴的電視廣告嗎?做這類節目,那就是斷人財路嘛。不只沒廣告,還有人一哭二鬧三上吊呢。看看央視每年3·15的揭黑,哪次之前、之后不是有很多很多故事?
一個忽悠的局形成,很多人在其中有利益,產生利潤,產生稅收,產生GDP,所以,誰敢動他們的奶酪,他們不是自己去變招,而是跟你玩命。
三曰無道。道,道義也,信仰也。怪力亂神橫行,是因為缺信仰,缺正念。價值觀多元化,卻沒有基本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做人做事都沒定見。曾國藩說,一個靠譜的人,必須是“內斷于心,自為主持”。我們現在有多少人能有真正的主見?看看每天網絡上各種發言,還有媒體上各類名嘴,其中很多人的批評方式就一套路:體制問題,需要頂層設計、制度建設、一人一票……這些人,也是忽悠大軍的一部分。
據說有些名嘴很有觀眾緣兒,有助于提高收視率。可你問問他讀過多少歷史?認認真真研究過多少問題?做過多少扎扎實實的比較?沒有的事!他們天天忙著各種忽悠,恨不得一星期說250萬字,哪有工夫去學習?所以,我見過不少這路人物,儒釋道墨法兵陰陽,張口就來,可惜用的還是我們上初一時的套路:找本格言集錦背背。都不是不求甚解,而是根本就不求解。
為什么我們總被忽悠?
識別忽悠,最容易了。所有的忽悠都違反常識,所有忽悠的成功都因為人的不智。按照孔夫子所說,人最容易在四個方面犯傻而被忽悠:
一曰“克”。賭博心態。賭贏過,或者也賭輸過,所以總惦記著“我這一把就……”
二曰“伐”。自戀心態,覺得自己太了不起啦,天下沒誰啦。老子所說“天令其亡,先令其狂”,此之謂也。
三曰“怨”。抱怨自己以外的任何組織、任何人,抱怨社會,怨婦心態。
四曰“欲”。過分的欲求。要求猛烈、快速發財,希望年年都跨越式增長,總想賺到最多的利益,可能嗎?想想看,誰比誰傻10分鐘呢?
有這四種心態的人,既容易參與忽悠,更確定一定以及肯定地會被忽悠。
比如,江湖上流行的幾款經典忽悠:
——傳說中的香港某美容院廣告圖,中間是一對夫婦,都大眼睛雙眼皮超帥超美,周圍四五個孩子,都小眼睛單眼皮歪瓜裂棗。據說這是個經典的廣告案例。我倒覺得,這廣告正好說明:美容整形本來就是個忽悠行業。相由心生,美由內在,絕大多數整形,結果都是破相。
——把梳子賣給和尚。據說這是個經典的營銷案例。和尚當然不用梳子,怎么賣呢?就是勾結和尚,合伙騙香客的錢唄。這是不義之財啊!
——如何讓豬上樹?或正向激勵,或嚇唬,或改變規則,或心理暗示等,據說這是個經典的管理案例。請問,為什么非得讓豬上樹呢?有病吧你!
都哪些行業忽悠得比較過分?很容易識別:價格翻著番兒漲的,在電視臺財經股票頻道和新聞頻道天天有好多條廣告的,在各種裝幀豪華的期刊做封二封三封底廣告的,有很多“磚家”幫你進行真假識別的,動不動開國際級別研討會的……總之,經常被稱“逆市上漲”的,基本上就是。
是泡沫,都必然會破。這是常識。下面開始得罪人~
比如,年份好幾十年的白酒、黃酒;來歷特牛叉的紅酒;比如,當代藝術品,尤其是畫;比如,普洱茶;比如,號稱“文玩”的核桃之類;比如,最新流行起來的石頭如南紅,當然翡翠之類也已經離譜到相當程度嘍;還比如,國學。當今地球上木有國學大師,誰說是,誰就必定是騙紙。還有,就是國學且得學呢,要是一個班三月就貫通諸子百家經史子集,那您還是省省吧。
不忽悠可以嗎?
2013年9月,當年被評為十大忽悠之一(準確名字是中國十大策劃人)的葉茂中發了一條道歉的微博:“我干營銷干廣告24年,最難過的是為推廣產品,編了太多的概念,不乏忽悠,給社會傳遞了不少負能量。慚愧至極,懺悔至極。從今天起,挑企業,挑產品。挖掘真正的好產品推薦給消費者,向社會輸出正能量!”不知道其他人如何評價,資深忽悠界人士評論說:老茂這是又一次忽悠吧。表示說他已經接受、馬上要做的什么東東,概念是正能量的。等著瞧吧。
按照當年十大忽悠的另一位趙強的說法,先忽悠,忽悠成了再忽悠,忽悠敗了,公開道歉、懺悔,也是忽悠。然后呢,繼續忽悠。
近年網絡推手們的玩法,諸如什么火火,什么立和拆,都是這套路。
不忽悠,可以嗎?當然可以!
正正經經做人,正正經經做生意,才能長治久安。比如同仁堂,1669年開創,至今340多年,“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靠譜吧。
保定有位“油條哥”劉洪安,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個字寫在招牌上,炸油條只用當天新開封的油,讓所有人監督。結果,他家天天排大隊。
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忽悠或許可以得逞一時,但失去的是信,終必遭敗。實實在在,修身立信,不著急,做久,可持續,才是最重要的。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那怎么辦?扎扎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
從哪兒開始?
背《弟子規》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