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心的樂視影業員工最近發現,公司近來一直在增加人手,新增人手大多被派到了發行部,“截至年底我們的發行人員可能會從150個增加到300多個。”有員工這樣推測。發行人員所做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幫助公司在最接近觀眾的影院收集數據。增加發行人員的原因,是受到樂視影業出版并發行的影片《小時代》的影響。
今年8月12日,在樂視影業召開的融資發布暨《小時代》案例分享會上,樂視影業向在座的媒體展示了《小時代》放映的相關數據:首日觀影人次236萬,創下國產首日觀影人次紀錄;首日全國二十大城市排片占比達45.01%,打破影史全項紀錄。上映第二日至第四日單日全國排片超4萬場,占比超50%,破排場紀錄。
這還不是《小時代》創造的所有數據,盡管影片內容飽受詬病,但是《小時代》依舊取得了近5億的票房,比好評如潮的《中國合伙人》票房略低,而《小時代之青木時代》雖未公布最終票房,但據樂視內部人士透露,這兩部影片的總票房也接近8億,超過趙薇的《致青春》,與樂視影業當初做出的票房預測一致。
一部內容飽受爭議的影片,卻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在樂視影業看來,是因為他們對大數據的運用。由《小時代》引發的風潮也讓業內開始討論:大數據,究竟在如何影響影視業?
“未來不再是我要給你看什么,而是你想看什么,我就為你拍什么。”樂視影業CEO張昭認為,這將是大數據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藝恩咨詢副總裁侯濤也認為,大數據的運用必將引發影視業的格局變化。至少,當年由維亞康姆公司(Viacom)總裁雷石東提出的“內容為王”的口號大有被改寫的趨勢,在一組組冰冷又真實的數字面前,那些原本依靠溫情來打動人心的作品,未來很有可能被這些數字所操控并影響。
規則正在被改寫
不再是明星為王的時代
24,000,000讀者,主創粉絲100,000,000。
來自樂視影業內部的數據顯示,《小時代》在上映之初就已經通過網絡獲取這樣的數據,正是基于此,樂視影業對《小時代》展開了后續動作。第一款先導預告片《來自未來的爆炸·喚醒版》上映之前點擊量達45,000,000次, 未上映之前(截至2013年6月19日),新浪微博搜索量33,707,713,而通過更細致的數據分析發現,提及“小時代”的用戶女性占比78%,男性22%;提及“郭敬明” 的用戶女性占比70%,男性30%;年齡屬性上,90后對《小時代》正面評價70%。主觀眾群為90后女性。
正是基于以上數據分析,樂視影業在發行過程中就專門針對女性觀眾發布了時代姐妹花、閨蜜團觀影等線上線下活動。而《小時代》的很多電影票就是在這個環節被預售出去,這才是真正造成《小時代》在院線首日排片占比就高達45.01%,從而刷新影片排片紀錄的原因。除此之外,分析發現由于這樣的群體熱情上漲較快,有快速觀影的需求,一旦影片最熱的時期過去,他們的目標就會迅速轉移,所以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小時代》上映第五天時,新浪微博上有關“小時代”的當日提及量達195萬,遠超在此之前的《致青春》、《中國合伙人》等同類影片,在《小時代》上映的第十二天,其微博話題就立即出現了一次“斷崖式”的下跌,粉絲們在微博表達觀點、進入電影院支持觀看后,熱情迅速消退并轉移到下一個新鮮話題。
基于這樣的結果,以及更多來自微博、百度指數的分析,樂視影業原定于圣誕節期間上映的《小時代之青木時代》(《小時代2》)立即調整檔期,在《小時代》下線不久,即在暑假上映,“作為一部粉絲電影,粉絲們的熱情來去都非常之快,他們急于知道結果,為此我們不得不根據網絡反饋做出調整。”樂視影業員工這樣透露。
與此同時,與《小時代》取得的驕人成績并行的,還有網絡上對該影片的巨大爭議,這部并非大制作,也無大導演,甚至被網友戲稱為“腦殘電影”的影片,卻被業內當做影視公司利用大數據的典范。有關影視業與大數據的話題也被媒體哄炒得越來越熱。7月29日,華策影視以16.52億元收購克頓文化傳媒的事件,讓業內的眼光再度被聚焦到大數據之上。
據悉,克頓傳媒獨立研發的大數據應用平臺“影視資源管理系統”能夠通過數據跟蹤,分析研究影視劇產業鏈的各種核心資源,并通過與市場需求變化相印證,為制作劇目提供決策依據和分析保障。在該系統的支持下,近年來克頓出品的《愛情公寓3》、《夏家三千金》、《愛情真善美》等電視劇均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克頓傳媒的財務報表也顯示,基于該系統的顧問收入在公司近年來的總收入中占據了一定比例。正因為如此,華策影視副總裁金騫表示,促成此次并購的重要因素是克頓獨立研發的大數據分析應用“影視資源管理系統”,未來對華策的發展極為重要。
“明星和導演會來來回回走,但是數據是真實可信的,影視業的歷史一定會被大數據改寫。”早在《小時代》上映以前,樂視影業張昭就曾做出過這樣的判斷。《小時代》的成功,為該論斷做出了準確無疑的解答。僅僅依靠明星和導演就能保證高票房的規則大有被改寫的趨勢。
甚至,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伴隨著影視行業對大數據的逐步認識,一系列如藝恩咨詢這樣專業從事國內影視產業數據收集和分析的公司,也及時順應社會需求而成長起來,與之類似的還有由一群清華大學畢業生組成的“數托邦創意分析工作室”,都是基于影視數據分析的公司。侯濤認為:“行業的覺醒的確是催生藝恩成長起來的原因。”
而且“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必然會引發行業的變革,很多中小公司因為更熟悉大數據的運用而在影片從制作到發行的過程中,都會采用數據作為指導,而一些依靠傳統模式拍片的公司,很有可能因為目前日子過得還不錯,未必愿意考慮使用大數據。”那么行業格局的改變,很有可能就在大數據的用與不用之間發生。
觀望者甚多,實踐者寥寥
影視圈的大數據尚未到來
《小時代》并非一個完整應用大數據的案例,這是樂視影業和藝恩咨詢的共識。“只能說《小時代》在部分環節運用大數據比較好,但它絕不是大數據應用的最佳案例。”在侯濤看來,一個完整應用大數據的過程應該包含前期的作品開發、劇本制作、中期的發行評估、劇本分析以及后期的票房統計、藝人及廣告價值檢測分析等內容。而《小時代》遠未做到如此。
事實上,當前國內還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到,因為業內真正對大數據的要求是“數據體量大;數據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以及處理速度快”這四個特點,業界將其歸納為4個“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但是,國內可以達到該需求的影片卻數量寥寥,究其原因,侯濤認為是“數據規模還不夠大”。這是當前行業尚處在萌芽階段的發展狀態所致,行業的發展還需要時間。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影視公司聽到藝恩講大數據都興致盎然,表現出了極強烈的興趣,但最終卻都抱著觀望“先等等再看”的態度。此外,侯濤還認為,影視制作原本就是一個感性的創作過程,很多創作者不希望被外在的因素干擾作品,所以只要能有資金保證作品的完成,他們寧愿先遠離數據,來專心完成作品。
用樂視影業CEO 張昭的話來講:“真正的大數據時代還遠未到來,樂視影業也依舊在摸索的過程中,我們知道方向是對的,但是要等到大數據真正到來并商業化,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此外,張昭也略帶調侃地表示:“互聯網工作,尤其數據的搜集其實是一個藍領工人的活,影視業做慣了金領,讓他們突然放低身段去做藍領,就未必習慣了。”
但是,這并不能改變大數據乃至影視業必經之路的事實。其中最有力的證據莫過于由北美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Netflix依靠通過推薦引擎、數據算法等方式,提前獲知觀眾喜歡看的內容,從而購買電視劇《紙牌屋》并獲得成功的故事。該劇的火爆讓業內對影視行業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新的共識,即大數據與內容創作相結合將成為未來影視公司、視頻網站的發展趨勢。由點擊量很高的原創網絡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劇本,已經被證明有比較好的收視率,來自大洋彼岸的消息也顯示,視頻網站正在搭建自己的班底以制作原創節目。YouTube還激發了如制作者工作室(Maker Studios)和全屏幕(Fullscreen)等新一類初創企業,這些企業正在為YouTube開發頻道和電視網絡。全屏幕甚至擁有自己的分析平臺,能夠有針對性地為觀眾奉上合適的內容。屆時,看什么將不再是難題,因為已經有公司根據你的喜好為你量身制作影視劇,這恰好滿足了互聯網消費者的喜好。
互聯網時代的特點是內容過于豐富,產品太多的時候是生產者的壞時代,消費者的好時代,如何通過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從而獲得企業的價值。數據,無疑是幫助企業甄選自己所需消費者的絕佳手段。據侯濤觀察,當前對大數據運用較多的除了萬達影院這樣的大公司具備實力來使用大數據,以及樂視影業這樣從成立之初就具備互聯網基因的公司,其他企業在對待大數據的熱情上,行動力遠遠不夠,比如華誼兄弟,當前的重點依舊是遵循老路,繼續大制作大明星的路線。“當然,可能跟他們的戰略也有關系。”侯濤這樣猜測。畢竟,大數據之于影視業,目前還是一個全行業都在摸索和建立規則的階段,接下來會發生什么,還沒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