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雷軍宣布小米手機完成最新一輪的融資,估值達到了百億美元。按照手機公司對標,小米的估值達到了黑莓和宏達電(HTC)的近2倍,成為智能手機市場中的新貴,如按照雷軍所定義的互聯網公司計,小米也一步登天,成為僅次于阿里集團、騰訊、百度的中國互聯網世界的第四極。
這樣的消息,對進入2013年來蘋果和三星連續遭遇股價滑鐵盧的智能手機市場來講,似乎預示市場本身發生了一些結構性、根本性的變化。當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經過幾年狼奔豕突的迅猛發展而漸漸乏力的時候,中低端,這個原本“雞肋”,如今以滾雪球的速度激長的市場就逐漸顯示出其戰略意義。
號稱“只為發燒而生”的 “紅米”第一時間就售出10萬臺,似乎是一個信號。這場智能手機大戰的烽火已經從高帥富的戰場打到了屌絲的大本營,未來各家廠商對市場的爭奪將更加白熱化。從銷售數據上來看,中低端智能手機(1000元以下)已經占到了所有智能手機銷售量的60%以上,且在一兩年之內,有望進一步增長到70%以上。這樣的市場結構變化,正在極大程度地影響市場演進格局和競爭態勢,那么在這個金字塔底邊不斷延長的智能手機市場又會出現那些趨勢呢?
技術高低配
營銷主打“性價比”
三星今年在發布Galaxy4的時候,將電影、芭蕾、歌劇等藝術形式都融會其中,用詠嘆調去吟唱自己的產品。這是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典型品牌定位,但是這對于中低端手機市場來說完全不合時宜。
10萬紅米購買者,究竟是沖著小米的品牌而來,還是受了小米團隊諳熟的互聯網營銷“性能神器”的蠱惑恐怕仁者見仁。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已經抱定了移動定制,看準了TD市場的小米,沒有完全堅持它的互聯網模式,選擇“定制+集采”成為了其撬動這一巨大市場的市場通路策略,互聯網上熱鬧的營銷看上去更像是一次病毒式的廣告造勢。
業內人士多認為紅米是一款“帳篷機”,CPU性能突出,其他配件平庸。通過一兩項技術指標塑造整機高性價比的形象。但這樣的硬件配置方式,恐怕將成為未來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的常態。我們將看到功能機時代在數碼相機鏡頭像素玩的加法游戲,出現在智能手機的CPU上、屏幕上以及其他單項元器件上。
讓一般消費者如墜云端的技術指標將成為衡量性價比的標志,也成為繁花亂眼的市場營銷大戲的一個最重要的注腳。
集采渠道多方 “押寶”
渠道之爭出現新腳本
運營商集采從功能機時代就是低端手機市場的重要銷售渠道。如今三大運營商用戶總數接近10億,人群手機滲透率近乎飽和。未來的競爭將更多地轉向現有用戶的開發。語音通話業務和短信業務等傳統業務因為通信方式的多樣化而必然長期呈下降趨勢,未來的增長將依靠數據業務和其他增值服務,智能手機的普及率就成為了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由運營商集采,通過多年合約綁定而以低廉的價格甚至免費的形式提供給用戶的方式,無論在歐美成熟市場還是功能機時代都被證明是一種提高普及率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而就集采模式本身來說,從功能機時代就是一種讓廠商“愛恨交加”的渠道模式。一方面,出貨量穩定,如同為生產上了保險,平抑產能波動;另一方面,價格上廠商的話語權較弱,且難以在終端建立品牌價值。當這次中低端智能機市場迎來爆發,運營商還會扮演以前的“店大欺客”的角色嗎?
未必,智能手機時代原本的手機產業鏈已經天翻地覆,以前曾經通過平臺開放使得SP業務利潤水漲船高的運營商,到了智能手機時代越來越淪落為“流量管道”,為軟件提供商做嫁衣。而這樣的市場演進也為渠道之爭提供了新的故事腳本:運營商如何與手機生產商的合作開發與定制,從而擺脫使運營商“流量管道”的定位,從基礎設施和服務供應商扎入移動互聯網價值創造圈之中;同時,手機設備制造商也借此獲得相對更高的利潤空間(對其軟硬件一體開發進行收費等形式)從而實現雙贏。
當然,無論是手機生產商還是運營商,在這樣一個復雜的市場中必然多方押寶、四面出擊。中低端智能手機的集采渠道態勢遠比以上描述的復雜。集采渠道的幾大廠商也各有心思:如華為想通過打造旗艦級產品,進軍高端市場,提高終端品牌價值。其也會用自建渠道和社會渠道來平衡集采渠道;對于其中的后來者,號稱是中國第三大電商企業的小米來說,運營商集采是其搭著通信設施升級的東風,提高用戶數的手段,并不會成為其最重要的渠道。
差異化定位
市場細分成主流
從今年5月份美圖秀秀發布美顏手機開始,到主打閱讀的電子墨水手機,再到7月份迪士尼也發布了主打其娛樂內容的粉絲手機。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從一個功能或一個細分人群切入,推出其智能手機產品。安卓系統的開源,越來越成熟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MTK成熟的智能手機交鑰匙解決方案等,這一切為設計一臺智能手機提供了了一站式的便利,大幅降低了門檻。
但在千元以下的中低端市場,成本紅線高懸,即使打性價比牌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差異化定位將是設計主流。比如針對自拍需求的美顏,針對游戲的更好的操控性或體感元器件,如針對社交軟硬件結合快捷進入、隱私保護等往往會更加準確地滿足目標人群的需求。
接入端口多元化
為可穿戴設備推波助瀾
當前的移動互聯網,業已形成了超級應用(如微信)、瀏覽器、軟件市場和桌面這幾大入口,不管以后技術和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還會產生什么樣的接入入口,手機本身因為其定制上的軟硬件結合都具有入口的價值。
對于小米來說,紅米的銷售,其戰略意義恐怕還大于其經濟意義,接力做大MIUI的用戶基礎,擴大小米的生態圈(包括小米盒子、米聊、MIUI等)通過價值鏈布局,形成大大小小的閉環,讓其每月2000萬左右的互聯網平臺創收做大并成為未來穩定的收入來源(小米公司自己預測明年月收入達1.5億)。手機廠商們抓緊布局,運營商們也沒有閑著。通過貼牌、定制等種種手段,也紛紛將自己的入口軟件(如軟件商店,通信軟件等)植入用戶的手機之上。
智能手機的爆發帶來的不僅僅是移動互聯網介入端口數的急速放大從而改變移動互聯網產業的競爭格局。同時,由于智能手機天然作為一個滲透率高、整合了多種功能、處理能力較強的設備,其向中低端市場的迅速普及將為下一輪的技術進步如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推波助瀾,成為可穿戴設備的接入端口。
在可穿戴設備最受青睞的健康、醫療和運動等功能上,創新的商家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向中低端市場擴展。如通過可穿戴設備進行健康管理、實時生理指標監控等。三四線城市,對雷同游戲和娛樂不感興趣卻有健康等實際需求的人群來說,智能手機的普及意味著接入可穿戴設備的基數在壯大。這個市場可能遠比想象更早贏來爆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