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11月29日15:07,在北京海淀區中國英特爾物聯技術研究院里,院長方之熙正在和同事們研究一項時下頗熱門的大數據應用,如何低成本地測量PM2.5。
測量儀器中的的傳感器通過Wi-Fi、3G等網絡將環境實時數據輸送到“云端”,再通過機器學習和云計算,把數據更精確地反饋到手機上。這些數字可以清晰地表明你所處位置的pm2.5是多少。
方之熙從不抽煙,可是為了實驗,一支煙就成為測試空氣質量的最好道具。一旦香煙燃起,PM2.5指數立即上升,實驗室里的那道光線也驟然發亮。
這一幕只不過是他日常工作中的管中窺豹,大數據和他24小時的生活已經分不開。
在不少公司、實驗室和政府機構,“數據”被捧為21世紀新型“石油”。在方之熙看來,這種“新石油”在2013年最大的變化莫過于“飛入尋常百姓家?!?/p>
“大數據的應用已經很大程度地推廣到老百姓生活當中去,比如人們上網買東西用支付寶,把錢存在余額寶里。我們出去吃飯總用定位查找哪個飯店最近,這些背后都有大數據在運作,盡管我們看不到。” 方之熙說。
小格子,大世界
英特爾研究院里每個員工的辦公室都不過是幾平方米的開放的小格子間,方之熙也不例外。
在這里他要用PC處理很多日常事務。唯一特殊的是,在旁邊有一張小圓桌,他可以和同事面對面暢談。
行走,數字無止境
方之熙的碎片時間也逃不脫工作,在車廂里處理郵件是最常見的一幕。當然他也常用手機地圖查找路線,尋找美食餐廳。
視頻不能承受之“逆差”
參加視頻會議是方之熙最不愿為之的事情。會議往往是從美國時間早八點持續到下午16點,這意味著他要在這個視頻會議室從凌晨12點一直呆到次日早8點。而這樣的會議差不多每兩周就要召開一次。年過的他往往在開會前小憩一會,還要備足咖啡零食,以熬“時差”之困。
但正是這樣方便高效的智能辦公,見證了英特爾的每一步重大計劃與決定。
3D打印,創新的鹽
3D打印將是英特爾研究院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方之熙每每要投入30%的精力到此項可能主宰未來的技術中。
咖啡廳里的會議30分
樓下的咖啡店是方之熙除了辦公室和家之外的“第三空間”,每周至少有兩天他是在這里度過的,常常與屬下共進午餐,不時要用手機當面溝通工作,這樣最重要的意義在于節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