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華誼以2.1億元收購江蘇耀萊影城管理有限公司20%的股權,引起了業界的熱烈討論。有業內人士做出判斷,認為中國影院行業已經進入了吞并整合期,但在筆者看來,盡管目前中國影院業資本活躍,收購、合并的行動越來越多,但說整個行業將進入吞并整合期則為時尚早。
從產業發展的規律看,進入整合期的一大特點在于市場集中度的提高。但近幾年來,排名前十位的院線占全國總票房的比例其實是連續下降的,2010年前10大院線占全國票房達74.7%,到2011年、2012年分別降至70.8%、70.46%。盡管領先的萬達、星美、聯和、大地等院線擴張迅速,但中小院線也正在迅速崛起,事實上,2012年一年間,中國便增加了7條院線。
目前,中國的影院行業正處于快速增長期,平均每天增長的銀幕數達到10.5塊,而隨著中國經濟和城鎮化的發展,中國電影影院業仍有巨大的增量空間。截至2012年底,中國共有3680家影院,13118塊銀幕。中國城鎮人口71182萬人,占總人口的52.57%,年均影院觀影次數僅為0.65次。以美國作為參照,目前美國共有5697家影院,39580塊電影銀幕,每百萬人口擁有125張銀幕,人年均影院消費4.1次。而截至2012年底,以中國的城鎮人口計算,每百萬人口擁有18塊銀幕,相當于美國的1/6,如果算上中國的農村人口,那么每百萬人口僅擁有10塊銀幕,相當于美國的1/12左右。如果中國達到與美國相同的市場規模,那么中國將有175000塊銀幕。即便做最保守估計,中國電影銀幕數量將至少增長到40000塊左右,為2012年底的3倍。
從世界電影業的發展經驗來看,影院業的大規模整合將發生在產業成熟期,而非迅速增長期。以美國為例,其影院市場集中度在最近十幾年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光是萬達去年收購的AMC院線,自2002年以來,便收購了5條院線旗下的近4000塊銀幕,最終成為美國第二大院線。因為在美國,電影放映業已經達到了飽和、甚至衰退的階段,觀眾人次不斷下降,給影院經營帶來很大的壓力,整個行業的盈利率在個位數的低段徘徊,一些小院線由于難以實現規模效應舉步維艱,其投資者希望割肉脫身,而大院線希望通過進一步擴大規模來提高議價能力和邊際利潤,行業的整合因此成為趨勢。
但在中國,影院經營仍處于黃金時代,雖然從與產業鏈其它環節爭利的角度出發,影院的大佬們時常叫苦不迭,但其實中國影院環節的利潤率仍處于高位,例如萬達院線公布自己的凈利潤率高達17%,耀萊也宣稱自己在2013上半年的凈利潤率達到了16%。據估計,整個放映業的平均利潤率大約在10%左右,而這還是在粗放式經營的狀態下取得的。目前,票房之外的利潤只占中國影院總利潤的12%,在美國卻占到了40%左右。如果影院餐飲、衍生品銷售、廣告等藍海市場得到深入開發,中國影院業的利潤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關于中國影院業,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發展已趨向飽和,投資需要向二、三線市場轉移。筆者并不太認同這種觀點,不可否認,二、三線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也越來越引起資本的興趣,在2012年國內新增3832塊銀幕中,約60%建設在這些市場。但一線城市其實也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以北京為例,到2012年底,已有17條電影院線入駐,電影院135家,銀幕數726塊,觀影人次達到3752.61 萬,人均觀影1.8次。參照美國的標準,在人均年觀影4次的情況下,大約8000人可養活一塊銀幕,在北京的常住人口與人均觀影次數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北京可容納的銀幕數量將在1200塊左右,仍剩余50%以上的容量。在筆者看來,現階段,不管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影院市場都留給了資本充分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