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客家古村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宣和鄉境內,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群。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經典之作,有“民間故宮”之美譽。
培田村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冠豸山、筆架山、武夷山余脈自北向南直落此地,好像三龍懷抱;村外5個山頭,又像是五虎雄據,風景宜人。據載,明、清時期培田村處于長汀、連城兩縣官道的驛站上,同時又是汀州、龍巖等地竹、木、土紙及鹽、油等日用百貨的水陸中轉站。清代郵傳部官員項朝興在“至德居”留寫的題聯“庭中蘭蕙秀,戶外市塵囂”,就可得見當時培田村庭內的優雅和街市的繁華。
培田原名“賴屋”,據說最早在村中落戶的人家姓賴。培田吳氏三世祖遷居于此之后,將其改名為培田。《禮記·中庸》云“故栽者,培之”,其中也蘊涵了培田人重視教育、重視人才的意識。
培田的祖先給這個小小村落留下一筆巨大的遺產:30幢大宅,21座祠堂,6處書院,1條千米古街,2座跨街牌坊,4處庵廟道觀,迄今猶存,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其建筑之博大,保護之完好,藏品之多,文化底蘊之深,在它被發現后素為外界所嘆服。
官廳布局“天衣無縫”
村中間一座高堂大屋為“九廳十八井”建筑──官廳,又稱侍衛府。九廳十八井是客家人結合北方庭院建筑,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軸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結合構造的大型民居建筑。村東南角是一座比官廳更大的九廳十八井建筑──大夫第,又稱繼述堂。而像這樣規模的建筑,又不是孤零零的幾幢,數百年間,培田共建起30幢類似的建筑。看它的布局:盡管廳多井多房多,卻井然有序;盡管建筑層層疊疊,采光通風出水卻無絲毫滯礙;廳與廳之間既有通道相連,又有門戶隔阻,使之各成單元,既利于大家族聚族而居,又不妨礙小家庭各享天倫。那一眼眼常年涌流清沏見底的井水,則除了供飲用外,還有除燥降溫的“空調”功能。其整體布局之合理真可以用“天衣無縫”來形容。
人文圖景 亦“文”亦“野”
一個世紀過去,如今,當你在村巷中徜徉,你仍然可以看到培田村當年興養立教的斐然成就:那些幸存下來的布滿滄桑的牌坊、門樓、匾額、旌表、楹聯……仿佛在無言地印證著一段歷史,并在你心中勾勒出百年前一個中國南方鄉村的人文圖景。
而這幅圖景的色彩之斑斕無疑會令你感慨。
在培田村,村中的地坪與街巷全部用鵝卵石鋪成。當年的工匠們不但懂得就地取材,并且還利用鵝卵石的不同色澤與形狀,鑲嵌出各式各樣的花紋與圖案,如“鶴鹿同春”、“雙鳳朝陽“、“如意結”等,圖案的華美雍容與鵝卵石的質樸天然亦“文”亦“野”,清新而別致,顯示著士大夫文化與鄉土文化的自然融合。
村中的每一幢院落都冠有堂號。如雙灼堂,取自《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繼述堂取自《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務本堂取自《論語》“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此外還有敦樸堂、濟美堂、三讓堂等。在這些院落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大量楹聯。如繼述堂的大門對聯為“門外有山堪架筆,庭中無處不堆書”;官廳中堂的楹聯為“行仁義事,存忠孝心”;至德居門對著村中的千米古街,門聯為“庭中蘭蕙秀,戶外市塵囂”,最令人回味的一處小天井墻上的對聯,上聯為“悅目時風來花舞”,下聯為“會心處魚躍鏡開”,橫批是“天光云影”。而就在這么一方小小的天井里,有陽光,有清風,有蘭草,有魚池,還有雋永的詩文。一代代的婆姨們就在天井里淘米洗菜,忙碌著鄉村人家的日子。
崇文重教 襄助公益
培田吳氏家族雖然世代以讀書做官為榮,卻并不輕視經商,即并不視讀書入仕為唯一出路,家訓中倡導:“農工商賈,勉勵乃事。”族譜中記載了好幾位因經商致富而貢獻鄉梓的族人。如族人平岡公曾說,“予私念家口益增,用度不給,赴闈一次,棄而經商”,后“數年致貲巨萬”。族人五亭公“自揣產業無幾,讀書不得志,終作老蠹魚,遂納粟入監,棄儒經商,在連邑(連城)開張布號”。村中首富吳昌同咸豐年間在汀州、連城開設了許多店鋪,僅廣東潮汕就擁有12家商號。像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這些因科舉受挫改而經商的族人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眼光更遠,頭腦敏捷,故善于捕捉商機。而一旦成了富商巨賈之后,他們除了為自己興建華堂大宅之外,還不約而同地慷慨解囊,捐資倡學,襄助公益,也自然成為村落自治系統的中堅力量和文化生活的核心。
在他們的倡導下,當時村中相繼出現各種公益與文教結社組織,前者如拯嬰社(專門收養被遺棄女嬰)、大和山道堂(戒毒所)等,后者如孔圣會、文昌社、朱子惜字社等。這些結社的經費均為房族或社員個人捐助,有田產,還有嚴格的財務管理,且經營有方,年年生息,資產不斷遞增,頗似當今的基金會。社員間還經常有雅集,相與唱和,談詩論文,對營造村落崇文重教的文化氣氛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朱子惜字社社旨中倡明“夫敬圣賢先須敬字,褻字即褻圣賢。茲除祭需外,所有余資,每朔望雇工收買人家廢字,撿拾路上棄紙”。
800年前的自來水工程
南方的山城離不開山和水,培田的建筑更能體現山水的韻味。在培田,你會發現每家每戶房邊均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水圳相伴,穿街過巷,直通各戶。村里的老人介紹,水圳可謂古時“自來水工程”,想想早在800年前培田就是戶戶通“自來水”,村民常常在自家門前洗菜淘米。其實每家每戶的院里均有天井,每當雨季,雨水順著天井蜿蜒而下,順溝而出,流入石砌的水池中,這樣的房屋布局也應了風水學中的“四水歸堂,財源攘滾而來”的聚財布局。有的居民甚至在特制的陶制暗水管內放養了烏龜,烏龜來回爬動可以保持排水溝的暢通。
20座古祠暗道互通
沿著鵝卵石鋪成的小徑來到村莊的居住中心,會發現培田的居民愛美,這里處處顯著畫意。花樣繁多的木刻雕窗鑲嵌在灰褐色的高墻內,色澤明快的門神挺立于飛檐翹角的威武門庭上。每家每戶都愛在天井中央種上各種花草,幽幽庭院內到處洋溢著和諧。
20座古祠仍然保持著800年前的風貌,古祠座座相依,彼此有暗道互通。弄道由各種各樣別具特色的門廬相連,老人介紹,培田古民居重視門廬的構造,自古就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的說法。在這里,每個門廬都有自己的特色,或是石門上雕有各種奇獸,或是懸塊金字牌匾,或是木壁繪上精美漆畫……在培田,歷經300余年仍然色彩鮮艷線條流暢的漆畫、衡公祠門廬斗拱上鑲嵌的彩漆畫人物栩栩如生。
中國最早的免費入學制度
讓人驚詫的是,培田屬于鄉村,但是在這里遇見的每個人似乎都有儒雅的氣息。據悉,培田歷史上有過18座書院、私塾和學堂。這里,從明代起就陸續建立了助學、獎學制度,還實行了中國最早的免費入學制度,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了1949年。譜載,這里登科入仕191人;官至五品以上14人;民國出了4名留學生,其中吳乃清與周恩來總理同窗、3名黃埔生;新中國成立后,一個千人的村莊已有20多人獲博士學位。
培田人不僅重視男子的教育,同樣重視女子教育。村里的老奶奶說,早在幾百年前,培田古民居內已經創辦了婦女學校——“容膝居”,專門請族中德高望重的中老年婦女給待嫁女和新媳婦上課,深談為妻為母之道。千萬不要認為這樣的學堂是封建思想的衍生,其實在“容膝居”里,學習手藝是關鍵,更有甚者,“容膝居”里還可談“風月”,這在封建禮教統治下是極其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