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寧的浦源村是古老的,浦源村那條鯉魚溪也是古老的。古老的土地總會擁有秘密,這秘密便像深埋在土中的種子,在歲月的春秋里生長出自己獨特的文化。一溪鯉魚與一個家族和諧相處800年,這個古村展現出的文化,其價值取向是崇高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自由的、快樂的,具有著同等的尊嚴。
淵源:神仙化身增添神話色彩
周寧縣城往西5公里的浦源鎮浦源村,村里住著的800多戶人家,是800年前從河南滎陽遷徙而來的鄭氏后裔。“中華奇觀”鯉魚溪源自海拔1448米的紫云雙筆峰麓,沿途匯集9條山澗,奔突疾馳,一路自西向東順勢而下,至一馬平川的浦源村口時流速頓減,于是形成了一條五彎六曲的溪流,貫村而過。因為溪中有上萬尾灰黑、墨綠、丹紅、金黃、紅白相間、紅黑交錯的各色鯉魚,所以這條溪叫做鯉魚溪。
鯉魚溪的魚最識人情,它們生性喜歡與人同游,善解人意,毫不怕人,能“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只要人們靠近溪邊,它們就會成群結隊迎面游來,仰首張口望著游人,期待著人們給它們擲食物,但它們卻不單純為了食物,你不給它們拋擲餅餌,它們也能同樣伴隨著人聲人影同步漫游,直到人群消失而后止。你如果拋擲餅餌,魚群就會爭相逐食,立刻掀起層層微波,一尾尾潛游騰躍,來往穿梭,并不時發出“喋喋”吞咽之聲。這時,你盡可以一手拿著光餅,一手輕輕地撫摸魚首。
談起鯉魚溪中鯉魚的由來,年過七旬的浦源鄭氏宗祠管理員鄭立義向記者娓娓道來。相傳,浦源鄭氏祖先于宋代遷徙于浦源,為了防止飲用水源被污染或投毒,聰明的鄭氏祖先就在這條溪流中放養鯉魚,一則去污澄清,二則預防外人投毒,這魚兒便成了村人飲用水的“哨兵”和“守護神”。鄭氏始祖鄭尚公及其后裔行善積德,至八世祖晉十公時鄭氏樂善好施名聲遠揚,感動了神仙。
一天,村中來了乞食婆,還帶著一男一女兩個乞食仔,他們身上長滿疥瘡,白天討飯,晚上露宿村頭。晉十公發現后,把3人叫到家中,派人照顧還請醫生看病。病好后,他們要走,晉十公親自送他們,走到橋頭時,3人突然消失,這時溪中游出三條鯉魚,對著晉十公櫻唇抬舉,聊表謝意。晉十公忙入祠焚香膜拜,原來這是金瓶峰上3位仙姑的化身。從此,村中人就把溪中鯉魚奉為神魚,并在魚塘里安放鯉魚仙姑塑像。
護魚:巧施苦肉計愛魚護魚
浦源鄭氏到了第八世,家族興望,族長晉十公為感激鯉魚功勞,率村人拓寬山溪,并借助神話故事,神化“鯉魚”,訛稱鯉魚是“三仙姑”化身,并有林公庇佑,偷捕者會降災得疾。之后,他召集村人訂立鄉規民約,禁止垂釣捕撈,違者嚴加懲處。為嚴明紀律,他巧施“苦肉計”。族規公布的第二天,他有意叫自己的孫子去抓一尾鯉魚,并當場將其抓住。在宗祠里,當眾將他的孫子打得皮開肉綻,并“罰宴”村人三日,“罰戲”三場。在開宴前,他讓村人立下毒誓: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后來,歷代村人均遵循古訓,將鯉魚當成村中一員關愛倍至。
美麗的鯉魚溪也曾遭受過劫難。1949年春,從淮海戰役敗退的國民黨某部經過浦源村,他們用槍射、用手榴彈炸、用籮筐撈,鯉魚死傷慘重,此時村民與這幫家伙展開了“反迫害”斗爭,留下的極少數鯉魚被村民巧妙藏到水缸或村外深井才讓鯉魚繼續繁衍。為了保護鯉魚,有的村民還習武練拳,嚴加防守。
為了鯉魚能在溪中自由快樂地生存,經過長期觀察和摸索,村人掌握了鯉魚許多生活習性,于是沿溪建房時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鯉魚在發大水時躲藏。同時還在溪側植上綠葛蒲讓鯉魚銜住以免被洪水卷走。前人詞句中“澗壑溝濡資德水,藻蒲依止謝江神”贊揚的就是這一情景。
鄭氏宗祠:華東最完整的宗祠
鯉魚溪畔的鄭氏宗祠始建于宋代,相傳是河南滎陽遷到浦源的朝奉大夫鄭尚公八世孫晉十公所建,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14年)重修。文革時遭破壞,1996年大規模整修,是目前華東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宗祠。
宗祠造型獨特,前窄后寬,形同古船。右前方有一株千年柳杉,樹高十丈,干粗六圍,樹腹中空而枝葉茂盛,村人奉若神明,美名之“靈檣”。傳說,鄭氏始祖朝奉公于此處小憩,夢見自己乘一巨舟,從者無數,財寶滿舵,醒后以為吉祥之兆,遂立下遺愿,要以此樹為船桅,建祠如舟形,后果子孫滿堂,人才輩出,成為當地望族。
大門上“鄭氏宗祠”四個字為堅幅,據說在古代只有皇帝國戚的宗祠才能這樣建造。整個祠堂為三進式古典殿堂建筑,雕梁畫棟,富麗堂皇。
宗祠正廳供奉著北宋駙馬鄭南公、始祖朝奉公及他們夫人趙氏、呂氏塑像,左邊是鄭晉十公及夫人塑像,右邊是廣行善事,最后歸神的鄭九公塑像,兩側依次陳列著歷代珍藏的龍頭祖牌,如同“家譜”。龍頭祖牌底座為“八仙過海”、“西游記”等各種木刻,頂部為鏤空龍頭木刻,工藝精巧,剔透玲瓏。文革時,浦源村人將這些龍頭祖牌藏于夾墻或村外山洞,避免了遭受破壞。目前,經修復,形成了華東地區最完整的龍頭祖牌。
祠中還有諸多匾額楹聯,流金溢彩,書法精堪。正廳高懸明朝狀元、禮部尚書翁正春“蘊藻流芳”。在二進廳還有原福建省軍區司令員任永貴的“明德惟馨”,民國時寧德縣知事黃式蘇的“咸林望族”,民國福建省長、海軍上將薩鎮冰的“碩德耆年”等匾額。
宗祠的柱子上還掛著楹聯,大多是歌頌祖先,書法都較為精湛、流暢。而且有些大楹聯是整塊檀木做成的,年代也頗為悠久。有的還有一段故事,如“舍身救父不得謂之輕生,毀體瘵慈斯真能養大體”,說的也是錫繁公的故事。戲臺上的一幅對聯:“偶來顧曲聊遣閑情,試問登臺誰稱出色”帶點人生真諦。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則洞開祠堂大門,搬出家譜讓村人翻閱查看。同時,演“社戲”三天。戲前,舉村人共聚,商討一些村中大事,形式較為隆重,很象“民主集中制”。
整個祠堂充滿著濃厚的文化氣息,當你徜徉其中,定會被中國古代宗族文化的深厚內涵所吸引,讓你流連忘返。
魚葬:鯉魚溪獨特的魚葬習俗
浦源人愛魚、護魚的良好習俗,演繹了800年來“人羨魚休唱釣魚歌”的奇妙人文景觀。但是,盡管如此,魚兒仍是無法逃避它們的“大限”之日,因此也就形成了鯉魚溪獨特的魚葬習俗。
魚葬禮俗自鄭氏八世祖晉十公苦肉計護魚開始,以后沿成村里重要習俗,當鯉魚自然老死或因其它變故死亡,村人都說鯉魚上天了。于是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將它們送到魚冢安葬,并燃香、燒紙錢、放鞭炮。如死的魚較多,送葬場面則隆重,還拜讀祭文。有時也有祭祀之禮后用柴草把魚燒成灰,埋葬在“魚冢”里。
記者來到了鯉魚溪下游魚塘邊的土丘上,看到在土丘上立著兩株參天擁抱的古柳杉,而這兩棵數則被村民稱為“鴛鴦樹”。兩樹之間立著一塊石碑,上書“魚冢”二字,這是全國唯一的“鯉魚墓”。“魚冢”四周遍布稻田,面朝鯉魚溪和鄭氏宗祠,為鵝卵石堆砌而成,呈拱圓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爐等祭祀物件一應俱全。湯祖樂介紹說,這“魚冢”是1986年浦源村村民用鵝卵石重修的,寄托了浦源村村民對鯉魚的虔誠敬意。雖然“魚冢”中安葬了數以萬計的鯉魚,但魚冢里卻總未見填滿,其四周也從未有過異味。
這里的鯉魚對浦源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行走在沿溪的村道上,讓人們深思這條800多年來被人們踩得細光發亮的青灰石道上,凝結著的正是魚水相依,人魚相依,患難與共的人魚情結。作為國內唯一鯉魚文化古村落浦源村不僅是人魚和諧相處的典范,浦源護魚習俗還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更好地保護歷史的真實性,保持風貌的完整性,溪岸下的鯉魚才能得以代代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