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琉瓦,雕梁畫棟,有進有廳,氣派非凡——明清時代中原地區屢見的豪華民宅如今已成稀世珍寶。然而,有一個地方依然存留了近200棟,它便是福建邵武的千年文化古鎮——和平。
和平,位于閩北重鎮邵武南部,古稱“禾坪”,意為地勢平坦,盛產糧食,原是一座城堡。這里至今還蜿蜒著西漢時期的舊街,街面上锃亮的青石板和河卵石印證歲月的悠遠,被譽為“福建第一街”;這里文風熾盛,從開科取士以來,走出了100多名進士,有“進士之鄉”的美譽。憑著這兩點,古鎮應該可以享受許多殊榮了,但遺憾的是,這里基本上還處于原生態的狀態,看來歷史的煙塵將她封存得太久太久了。
有4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鎮和平,新石器時期,古越先民就在這兒繁衍生息。在古代,這里是邵武通往江西、泰寧、建寧、汀州的咽喉要道。福建出省三道之一的隘道“愁思嶺”就在和平境內,因而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站在古鎮的墻堡上,憑吊閩北文明歷史,仿佛自己的思緒駛入了時光隧道。早在唐代,這里已經人口稠密,形成繁華的街市。明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一些大戶人家時常遭山賊土匪強擾和掠奪,在黃氏族裔首倡下,修建和平城堡。城堡周長360丈,占地0.43平方公里。修建和平城堡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砌成,別具匠心。
這里文物古跡星羅棋布,不僅有城堡、譙樓、分縣衙門、聚奎塔,還有許多庵廟宮觀、祠堂。古民居鱗次櫛比,既有中原古風,又具地方特色,堪稱古民居的瑰寶。
和平古鎮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內有兩條分別連接東西城門和南北城門的街,街道兩側縱橫交錯的大小巷道都是中間鋪青石板,兩邊鋪河卵石,有的全部鋪河卵石。貫穿古鎮南北的舊市街,全長600余米,中心全以青石板鋪筑,街道隨形就勢形成“九曲十三彎”,宛如一條騰空欲飛的青龍。古街兩旁分布著近百條縱橫交錯呈網狀的卵石巷道,或長或短,或寬或窄,高墻窄巷。千百年來,多少南來北往的人從這條古街走過,去追求心中恒定的目標,他們的腳步馳進了閩北歷史,也馳進了中國歷史。時至今日,人們仍能從大量閩北文化的史籍中,聽到舊市街兩側作坊中那遙遠的回聲。
我從川流不息的人流中看出,人們對古鎮的緬懷,比對寺院的熱情要深沉,甚至比對皇室宮殿的敬仰要真切,更震撼人心。為什么?村鎮,是中國傳統生活方式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載體,是中國社會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
和平書院位于古鎮的中央,建筑寓意十分明朗,頂部形狀像一頂官帽,反映了舊社會讀書為做官,“學而優則仕”的思想,三扇門形成了一個“品”字,意味著要當有品級的高官。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通往和平書院的青石板路,許許多多的和平學子就是通過這條路成就了功名。
和平書院初創時是一座黃氏宗族自辦學堂,專供族中子弟就學,開創了和平宗族辦學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競相效仿,宗族辦學自此相沿成習。自宋以后,和平書院逐漸成為一所地方性學校,吸引了一大批歷史上著名人物到書院講學,如宋代著名理學大師朱熹、楊時都曾到和平書院講過學。據說現存和平書院的東門上“和平書院”字就是朱熹題寫的。和平歷史上文化教育的發達,營造了和平千余年讀書求學的氛圍,文風熾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如宋代大理丞黃通、司農卿黃伸、榜眼龍閣侍制上官均、元代國史編修、文學家黃清老等,都是從和平書院走出來的。和平書院可以說是邵南人才的搖籃。
走進和平鎮,還為至今保留的傳統文化、古樸民俗以及豐盛特產所嘆服。“和平書院”的一脈書香仍氤氳在鄉民的衣袖間,民間尊師重教樂學之風浸潤著莘莘學子。一路上,我的心情始終處于亢奮狀態,在這個被譽為福建最美的鄉村,具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殊榮的和平古鎮,有文人墨客撰寫的文章,也有攝影師拍攝的門樓、挑檐、窗欞。而我既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攝影師,我只是古鎮的一個匆匆過客,用心靈記錄下自己的一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