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偏遠的山村,在中國的版圖上找不到它的影子。可是抗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它忽然變成了福建的戰時省會所在地,這就是吉山。
坐落福建永安市西隅的吉山村,一座座參差錯落的青瓦古屋,掩映在群山懷抱之中,遠遠望去,在一幢飛檐翹脊、雕窗畫棟的古民居前,高聳著四桿歌功頌德的石雕旌表,這就是文脈旺盛的古村落。
古老的吉山村,靜靜地佇立在文川溪畔,浸淫著歷史的風雨滄桑。這里,有北陵山麓左側山谷中的抗戰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省主席公館,有清代古民居“八閩第一房”材排厝、“屋里乾坤”棋盤厝、“吉山第一屋”劉氏祖屋、“科第登仕”翠園書院。走過彎彎曲曲的古村小巷,在臨溪面田處,還有一排破矮古屋,那就是抗戰名址——錫朋屋。
吉山的地形如藏龍臥虎,是一塊風水寶地。它至少開發于宋朝初年,光北陵山下的寶應寺(建于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已有900多年歷史。千余年來,吉山一直是百里聞名的文化之鄉,古代時書院有十幾個,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至今還保留完好的“翠園”,那是進士劉元暉讀書的地方,他成名后親自帶頭修葺過一次書院;另外,吉山還出過秀才、舉人共190多名,怎么不讓世人羨慕?
吉山依山傍水,是古代人才聚集的搖籃。吉山人的祖先將房屋分別蓋成棋盤形狀和材排形狀兩種,每一座房屋的客廳都放著一個大水缸,以備火災時急救之用。許多房屋的門窗和屏風、梁柱上或雕刻動物、花卉,或鐫刻詩文,有的農戶天井、花墻還養育著蘭花、仙人掌等,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美感,讓游人們聯想到這個古老的山村曾經是一個文化發達、人才輩出之地。
走進吉山就走進了歷史,憑借樹木濃蔭,溪流環繞,古屋交錯,吉山成了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機關駐地。當時,遷入永安的省政府及直屬單位有24個,省級單位有8個,文化衛生事業單位有22個,中、高等院校有12所,各種金融及企業單位有22個,還有省檢察處、省高等法院、最高法院閩浙贛分庭、福建第一監獄署等十幾個機關單位都設于吉山。
在吉山的歷史中,有7年半是應該單獨書寫的。抗日戰爭開始,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兩任主席陳儀、劉建緒在此居住辦公。司法軍警部門和福建省立永安中學、福建音樂專科學校等都選在這里設址。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當年那些軍事設施和房舍多數已不復存在,只留下“省主席”的防空洞及一些斷壁殘垣。
名曰“東方月”的下吉山村尾清進士劉遠暉祖屋,始建于清康熙19年。1938年8月,當時的省教育廳選定該址,創辦了福建省立永安中學。建校后,陸續搭蓋了一些臨時建筑,至1945年10月止,省立永安中學培養學生697人,現遍布全國各地,在臺灣就有44人,學術上卓有成就的為數不少。
福建音樂專科學校舊址位于吉山村劉俊如祖厝,名曰“聚星奎”。1938年,作為中國首位獲得國際音樂獎的青年留學生、后被譽為“臺灣交響樂之父”的蔡繼琨,滿懷報國熱情,毅然回國,來永安創辦了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成為抗戰時期國統區3所高等音樂學府之一。以蔡繼琨為主的音專教師們,譜寫了大量抗日歌曲,如《保衛福建》《我是中國人》《抗戰的旗影在飄》等,在民眾中廣為流傳,這些抗日歌曲也成為寶貴的愛國主義教材。
吉山文龍村是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直屬臺灣省黨部駐地。抗戰開始后,為喚起臺灣同胞的覺醒,加深大陸對臺灣的認識,在大陸的部分臺胞先后成立了幾個民間團體。據了解,1941年2月,各團體聯合,改組為“臺灣革命同盟會”,嗣后又組織“國民黨臺灣黨部籌備處”。1943年春,籌備處改組為“國民黨臺灣直屬黨部”,先設在福建漳州,同年11月,部址遷來永安,設在吉山文龍村。從1943年11月至1945年9月,“臺灣黨部”在永安開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光復臺灣的活動。
吉山是偉大的,從省主席公館遺址,到福建高等法院等司法機關的駐扎,從省教育廳寄住的劉氏宗祠,到匯集千百熱血青年的福建省立永安中學舊址,這個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接納下數十個機關和學校,多少文人志士在那矮小的古宅里,在那溪邊的榕蔭下,抒發愛國情懷,堅持抗戰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