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媽祖林默娘這一千年的傳奇人物,她短暫的一生,留給世人的是她的大智、大勇、大美、大愛的精神。據有關資料統計,全世界信仰媽祖的信眾近2億人;媽祖分靈廟5000多座,分布在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媽祖是人也是神
媽祖是林默娘的神化。林默娘系福建莆田湄洲林愿(任過都巡檢)的第六女,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下彌月不聞啼哭聲,取名林默,因系女子通稱林默娘。默娘“生而神異”,自小聰慧,讀書不僅過目成誦,且能理解字義。因生長于海邊,從小學會游泳。長大后,林默娘為“里中巫”兼為鄰人治病,效果頗佳,受人贊揚。史載,十幾歲時有道家來往其家,“授以玄微秘法”,即由道家指點,她學會了氣功本領。此后她運用自己的特異功能,察看病人體內病情,加上她能“言人休咎”,即能說出別人吉兇禍福,“屢著神異”,人們都對她另眼看待。傳說有一天林默娘在織布機上忽然“據機瞑坐”,看到她的父兄在海上罹難情形,臉色變異,寤而泣曰:“父無恙,兄歿矣。”有頃信至,果然。(《中山傳信錄·天妃靈應記》)還有,她能預報天氣變化,使漁民們常避過臺風等帶來的危險,轉危為安。人們非常感激她,都把她當作神女、龍女而崇敬。林默娘于28歲那年去世,附近漁民悲痛非常,自動建造祠廟奉祀她。后來隨著航海事業的發展,林默娘的“圣跡”向四面八方傳開,老百姓親切稱她為“媽祖”,歷代統治者亦多次予以褒封,從夫人到妃、到天妃、到天后、到天上圣母,使得對媽祖的崇拜愈加發展。
除“天后”、“天妃”和“媽祖”外,海南人習慣稱媽祖為婆祖。有學者分析稱,福建話的“ma”是指祖母,媽祖其實就是婆祖。
媽祖成了各階層人士共同信仰和崇拜的女神后,人們到處建廟以祀,在大陸,以福建為中心,北達浙江寧波、上海、江蘇南京、山東煙臺、天津、秦皇島、河北丹東,南到廣州、澳門、香港,內地至江西、安徽、貴州等都可見到媽祖廟和祭祀媽祖的活動。與福建僅一水之隔的臺灣省,信仰和崇拜媽祖的活動也處處可見。有人統計過,臺灣2100萬人口中,近三分之一的人即近700萬臺灣同胞信仰和崇拜媽祖。全臺主把媽祖的媽祖廟(多稱為宮)多達500多座,如果計算配祀的,全臺媽祖廟則在1000座以上。
湄洲祖廟五大祭祀活動
祭祀媽祖活動,有著其獨特的方式與內容。但凡有奉祀媽祖的宮廟,其祭祀活動方式與內容也大致相同,其中以莆田湄洲祖廟最為典型。祭祀活動一般分為五大類:一是大醮,二是清醮,三是出游,四是回娘家,五是分神。
大醮是大慶典的紀念活動,如祖廟落成,開光,千年祭等。此時祖廟內要演奏五鑼鼓,放銃炮,演木偶戲,奏八樂鼓吹,演莆仙戲。演戲時規定必須先跳加官、演八仙、狀元游街,以后才能正式開演節目。
祖廟內還要請經師、和尚各九人做道場法事,同時經師和尚要配備自己的吹鼓手演奏。整個慶典活動規模較大,形式隆重,1986年祖廟舉行媽祖升天千年祭時,還特地出版畫冊紀念。
清醮是常年的紀念活動,在媽祖生日(農歷三月廿三)和媽祖升天(農歷九月初九)舉行,這是俗定常規的春秋二祭活動。此外,還有媽祖元宵和農歷八月十五慶賀中軍生日,但因為中軍是媽祖屬下,所以慶賀只在中軍殿內舉行。
出游是湄洲全境祈求媽祖平安的一種活動儀式。目的是請媽祖巡游全境,掃蕩妖氛,庇護闔境黎民平安順意。這種出游,不一定每年都舉行,出游的日子也不是固定的。
每年二月初一日,即湄洲島習俗的“頭牙”(莆田境內其他地方“頭牙”為二月初二),人們將在媽祖神像前問卜祈安,如“卜杯”同意,則在祖廟做祈安法事,演戲等;如“卜杯”不同意,便決定出游。
此時,全鄉耆老集中祖廟決定出游主持人,再由“卜杯”確定出游的月份,然后擇日師推算出游具體日期。出游的那一天,湄洲全境15宮的媽祖同祖廟的媽祖全部抬出去巡游并規定到下山宮駐駕1天。諸宮媽祖東西兩行排列,媽祖金身排在東邊首席。
出游后,再由“卜杯”決定媽祖回駕祖廟的時辰。媽祖圣駕回鑾,先是五駕、中軍,繼為媽祖,后為各宮媽祖相隨。下山宮的媽祖排在最后,因為它是媽祖駐駕時的宮廟主人。
分神是外地媽祖執事人員到湄洲祖廟的請香儀式,故稱“分神”又稱“分靈”。通常是外地媽祖廟有慶賀活動或節日時,虔城的信徒不論遠近,專程回到湄洲祖廟,敬請媽祖駕臨該地媽祖宮觀賞,賜福。
“分神”后,“香火”即留該處,不再送回。以后如有活動,仍然再行請香儀式。所以,分神一事,在湄洲祖廟多則一日數十起,尤其是每年三月廿三媽祖生日時為盛。據查,媽祖“回外家”的情況與“分神”是一樣。
媽祖與建筑
在中國沿海地區,特別是許多港口城市,自宋明以來,都建有規模宏偉的媽祖廟宇。而作為媽祖信仰發展地的福建,媽祖廟之多,難以數計。
媽祖是神格最高的民間神祗之一。通都大邑的媽祖廟建筑氣勢恢宏,布局完整嚴謹,融匯了佛寺、道觀及宮殿建筑的特點。大型的媽祖宮廟一般由山門、牌坊、戲臺、鐘鼓、正殿、后殿、廊廡和梳妝樓等建筑組成,整體布局突出中軸線對稱,達到了結構完整,富麗堂皇。各地媽祖廟保存古代各地建筑的風格,是研究當代建筑史的實物資料。
明代南京天妃廟是鄭和下西洋時奏請皇帝所建,于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落成。除了正殿、兩廊、后殿等建筑外,還有三清殿、玉皇閣等,朱欞翠棟,宮殿華峻,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在當時堪稱全國之首。
戲臺是媽祖廟建筑中獨具特色的一個組成部分。因為媽祖信仰源于民間,而戲劇表演歷來是民間最喜聞樂見的一項娛樂,自然也就被作為酬謝神的一種不可或缺的儀式。因此許多宮廟都建有永久性的戲臺,且不論大小,都是面對著正殿。媽祖廟戲臺的建筑設計一般都十分考究,多數還辟有觀眾的廂樓。山東煙臺天后宮戲樓為重檐歇山式樓臺建筑,面積60多平方米。永定西陂天后宮和霞埔竹江天后宮的戲樓結構精致,裝飾華麗,樓上兩側建有供演員化妝和住宿的房間。永定西陂天后宮塔前殿堂左右回廊為觀看演戲之所,大門入口為半圓形戲臺,結構精致,音響效果甚佳。竹江天后宮的觀眾廂樓環繞雕刻著城垛,其下彩繪的連環故事尤其精美。遼寧孤山天后廟戲樓在大孤山天后廟外面,有一片開闊地帶,能容納上萬名觀眾。
媽祖廟在建筑裝飾上繁縟細膩,富麗堂皇,體現了建筑工藝的精湛。宮廟建筑多系梁架斗拱結構,花樣翻新。不少大殿、過亭、戲臺建有形態各異的藻井頂蓋,五彩繽紛,繁而不亂。梁柱額坊多雕以神獸、人物、花卉或油漆彩繪,形象逼真生動。華麗精美的殿頂是媽祖宮廟裝飾的重要特征。那些雄偉壯觀的大規模宮廟自不用說,如泉州天后宮,殿頂燕尾式正脊上以琉璃瓦和彩色瓷片雕砌的雙龍高踞兩端,在垂脊、戧脊以及重檐之間,各種走獸飛禽、人物、花卉的彩塑絢麗多姿,琳瑯滿目。即使是一些村落小廟,如東山宮前的天后宮,其殿頂外觀也點綴得流金溢彩,美侖美奐。
壁畫是媽祖宮廟建筑藝術的另一特色。原南京龍江天妃廟的廊廡中盡繪海中靈異,丹青滿壁。遼寧新城媽祖廟的明代壁畫表現了當地沿海漁業生產和貿易集市的生動情景。泉州天后宮后屏的清代彩繪為我們留下清代湄洲祖廟的勝景。大多數的宮廟壁畫呈現以媽祖圣跡傳說和歷史故事的題材。其中仙游度尾錦邱宮的清代四幅歷史人物典故壁畫線條細膩,著色鮮美、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宮廟壁畫的代表作。
在媽祖宮的建筑裝飾上,動用最廣泛、表現最突出的,是具有獨特風格的福建石雕藝術。在宮廟建筑的裝飾石雕中,雕刻的手法有圓雕、浮雕、透雕等,雕刻的部件有石柱、石階、須彌座、石鼓、門楣、窗欞、柱礎及墻基等等。雕刻的形象有龍、鳳、人物、飛禽走獸、水族、花卉、囂皿及各種圖案。以泉州天后宮大殿的清代浮雕須彌座為例,四面以魚龍、天馬、仙鶴為主題,間以葫蘆、古琴、涼傘、寶蓋、拂塵、如意等仙家法器和吉祥物為陪襯,整組石刻線條古樸流暢,形態端莊生動,既烘托了媽祖神圣的氛圍,又使整座宮殿顯得更加莊嚴典雅。
凝聚華人 走向世界
據《世界媽祖廟大全》統計,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眾近2億人。這些數據足以表明,媽祖文化在當代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已經具有重要的地位,媽祖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尤其是2009年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后,使得媽祖文化由原來一種區域性的、民族性的文化提升到了國際性文化的層面,其價值與影響有了很大的拓展。
在數量巨大的海外華人群體中,有相當多的人以媽祖信仰作為自己的主要信仰對象。他們在他國異鄉為媽祖建廟立碑,祭祀奉迎,成為一種獨特的海外媽祖信仰文化。媽祖廟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印尼、泰國及中國的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就連在巴西、加拿大、墨西哥等地的華人居留地,也有媽祖廟的蹤跡。在法國巴黎的“真一堂”更稱媽祖為國際和平女海神。
在海外華人的心目中,媽祖形象已經不僅是一個普通的航海守護神,更是一種“民族認同”的精神力量。它支持著無數海外華人形成對于自己祖國與民族的熱愛,也加強了海外華人之間的團結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