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上,媽祖信仰由于泉州民眾的不斷向外移民和貿易活動而遠播世界各地,因此,泉州天后宮許多海外同胞都稱其為“溫陵圣廟”,和湄洲島媽祖廟一樣在海外仍享有較高的聲譽,每年大約有3000多個海外團隊前來參觀朝圣。
泉州天后宮見證信仰傳播
泉州天后宮又名天妃宮,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宋慶元2年(1196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約13畝,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建筑規格最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媽祖廟。
兩宋時期,福建泉州因地處東南沿海,陸海交通便捷,經濟迅速發展,海外交通貿易擴大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泉州天后宮及周圍成了海內外商客的集散處,航海者和客商在此開展各種海事活動,非常活躍。媽祖崇拜成為客商和航海者經商和航運的精神支柱。同時神像被帶上船舶,過海建宮立廟,供奉天妃,有的連建宮的建筑材料,也從泉州海運而去。
在古代,泉州每個社區都奉祀神明以求平安。就泉州城區來說,古時分為36鋪,90余境,每鋪每境都有主祀神明和配祀神明,如泉州天后宮主祀媽祖,配神就有40余種。全城各種神明有上千種,真有十步一小廟,百步一大廟之盛境。不論是沿海還是山區,有水的地方都有媽祖奉祀。
“媽祖信俗”由泉至臺
明清期間,大量民眾移居臺灣。明天啟4年(1624年)至清亡(1911年)共287年,共出現三次移臺高潮,均為泉州人所率領,同時移居臺灣者中泉州人數量最多。
明末,泉州人鄭芝龍和澄海人顏思齊,率領漳泉兩府的居民開發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居住條件穩定下來。
清康熙年間,晉江人施瑯率軍數萬,分兵三路統一臺灣,出發地分別為莆田平海、泉州圍頭、漳州東山。出發前,三路大軍分別在各媽祖廟舉行祭奠。施瑯是泉州人,在泉州天后宮舉行祭海?!度莞尽份d:施瑯“師出于此(泉州天后宮),神有助順功”,此后還有很多神話故事流傳。第三次向臺灣移民的高潮,規模最大,隨之在臺灣興建媽祖廟也達到高潮?!杜_灣府志》載,清代有據可查的臺灣媽祖廟就有310座,目前已發展到2000余座。臺灣有80%以上的漢族居民信仰媽祖,同時也影響著臺灣少數民族崇拜媽祖。
涉臺文物保護模本
明成祖為發展對外關系,派遣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亞非三十余國,掀起信奉媽祖的高潮。鄭和每次從福建出發下西洋,都要祭祀媽祖,并曾代表皇帝來泉州致祭天妃。由于歷代官員對媽祖晉封的祭祀,使媽祖信仰更加深入人心。明清時期,隨著華人移居國外的規模逐漸擴大,媽祖信仰也在海外隨之影響到民間世俗,凡華人足跡所到之地,便有媽祖信仰的傳播。
坐落于著名僑鄉、臺胞重要祖籍地,泉州古城里的泉州天后宮,堪稱涉臺文物保護模本。走進該宮,山門、戲臺、天后殿、寢殿、梳妝樓等依次排列,兩側則有東西闕、東西廊、東西廂、東西涼亭等附屬設施。這是海內外現存年代悠久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宮廟,1988年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于天后宮重要歷史地位,自南宋慶元2年(1196年)建宮至今,泉州天后宮已先后進行14次較大修繕和修建。如今規制完整,占地達7200多平方米。14次修建中,清朝以前有7次,包括對整個宮殿重修和擴建,并增建寢殿;1984年至今也有7次,包括重修山門、東西涼亭、寢殿、梳妝樓及重建西廂房等,其中大部分由臺灣信眾捐資修建。
泉州天后宮以弘揚媽祖文化為核心,先后數次組織和參與訪問團體赴臺進行文物展覽與交流,在泉臺文化交流中發揮積極作用。2002年7月,泉州天后宮媽祖神像巡游臺灣澎湖縣,被譽為“世紀宗教盛事”。泉州天后宮還曾連續舉辦兩屆澎湖“乞龜”民俗活動,接待眾多前來謁祖進香臺灣信眾。
泉州天后宮修復20年來,前來尋根謁祖和進香臺胞絡繹不絕,請走媽祖神像數百尊。澎湖天后宮、彰化鹿港天后宮、臺南大天后宮等數百個宮廟均與泉州天后宮有密切往來。從建宮至今,到此謁祖進香、參觀旅游的臺胞已達100多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