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浙江奉化江、余姚江、甬江三江交匯處的寧波天后宮,又名慶安會館,為甬埠北洋船商捐資創(chuàng)建,建成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它既是祭祀天后媽祖的殿堂,又是行業(yè)聚會的場所,系我國八大天后宮和七大會館之一。
歷史上,會館的建設往往與文化信仰結合在一起,內陸商幫建立的會館總是與關帝廟結合在一起,沿海商幫建立的會館總是與天后宮結合在一起。位于浙江寧波三江口的慶安會館就是宮(天后宮)館(會館)合一的建筑群,它是寧波市區(qū)唯一現(xiàn)存的天后宮。
天后宮的由來
問來到寧波的外地人,寧波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回答最多的是“三江交匯,一湖居中”的水城特色。
三江口曾是進入寧波古城的門戶,是體現(xiàn)寧波“水都”城市風貌的標志性地段。據《鄞縣通志》記載:三江口是中國最古老的港口之一。寧波港于唐開元26六年正式開港口,后成為“海上絲綢和陶瓷之路”的始發(fā)港。宋咸平2年,明州正式設置市舶司(類似近代海關),標志著明州民間的港口貿易得到了官方的正式認可。元代稱慶元港,與泉州港、廣州港并立為三大對外貿易港。清時,在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下,寧波作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開埠,英法等12國在江北岸外灘一帶設了領事館,從此寧波港進入了近代港口之列。
三江口東岸,從江廈橋往左拐,約走百余步,迎面有一片宮殿式建筑,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波天后宮,也叫慶安會館。據有關史料記載:南宋定都臨安(杭州),鼓勵海上貿易,寧波港成為重要門戶。“昔有古鄮縣,乃取貿易之義……南通閩廣,商舶往來。”唐宋閩甬商人貿易的交往,使得閩人把媽祖信仰帶到寧波,建天后宮,求告“海運平安”、“生意興隆”。
北宋徽宗宣和5年,給事中路允迪等乘神舟,從明州(寧波)奉使高麗,途中突然遇到了狂風巨浪。船翻人溺,在這危急時刻路允迪等求禱于媽祖,后來得以濟使順歸。回國后宋徽宗聞此事大悅,封該女神為“靈應夫人”,欽賜“順濟”廟額。媽祖由此從民間供奉走向了朝廷封神。
從宋至清朝廷對天妃多次褒封,而天妃的封號從元代開始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官方對媽祖從一般的“崇福善利”的褒贊到了“護國庇民”的褒揚,媽祖信仰來源于閩商,但上升到這個護國庇民的地位,則應該歸功于元代寧波海上漕運的興盛。
寧波的天妃宮始建于宋紹興2年,沈法詢(福建人)捐宅為廟,創(chuàng)殿設像。
慶安會館與安瀾會館
在清代,當時經營南方貿易的稱“南號”,主要經營福建的木材;經營北方貿易的稱“北號”,主要經營齊魯的特產。“巨艘帆檣高插天,桅樓簇簇見朝煙。江干昔日荒涼地,半畝如今值十千。”昔日荒涼的江東地方,因南、北號商船停泊于此,成為了商人們爭相開店的黃金地段和最繁榮的帆船港之一。南號會館建于清道光年間,取名“安瀾”,意在“仰賴神佑,安定波瀾”之義;北號會館建于清咸豐三年,取名“慶安”,寓“海不揚波慶兮安瀾”之意。
慶安會館主體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3900平方米,會館的大門和周圍內外墻垣上、梁架上,都布滿了磚雕、石雕和朱金木雕,而其中的龍鳳石柱、磚雕宮門、戲臺木藻井堪稱浙東雕刻“三絕”。
龍鳳石柱之“絕”,集中反映在正殿一對蟠龍石柱和一對鳳凰牡丹石柱上。柱高4米多,采用了高浮雕和鏤空相結合的雕刻技術,形態(tài)逼真,構思獨特,配以精致的柱礎,為國內罕見的石雕工藝精品。蟠龍石柱上的盤龍須眉怒張,倒掛攀附柱上,張牙舞爪,周身云霧翻滾,兩只蝙蝠在云霧中上下飛舞;兩根鳳凰牡丹石柱分立在兩邊,上截是鳳,下截是凰,半露柱外,振翅欲飛。緊靠著鳳凰石柱的墻面上各鑲兩塊梅園石淺雕條屏,浮雕深度不到1厘米,將“西湖十景”圖作了精雕細琢,與龍鳳石柱形成了粗獷與細膩、展現(xiàn)動與靜的韻律之美。
宮門是一個規(guī)模不大的磚制門樓,看得出這里的主人不希望會館顯山露水。正立面為磚墻門樓,門楣用14幅人物故事磚雕和仿木磚雕斗拱進行裝飾,勒腳石雕凸板花結,墻面精工磨磚;門楣上有一塊磚雕圣旨型豎狀匾額,匾額兩周是浮雕雙龍戲珠,中間浮雕“天后宮”三字。匾額兩側磚雕“八仙”、“漁樵耕讀”等人物故事(現(xiàn)為復建)和鳳凰、獅子滾繡球等動物造型。
有戲臺基本都會有藻井。慶安會館前戲臺的藻井是一個雞籠頂,這個藻井用了數百花板榫接而成,朱金俯面靚麗炫目。藻井四角是四個代表福祉的變形蝙蝠,戲臺四周木欄上雕有若干個龍吐珠的形象。當然最令人驚嘆的就是戲臺頂部四周的斗拱、掛落和花板,把寧波朱金木雕的精美工藝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花板使用浮雕手法,主要刻畫了“三英戰(zhàn)呂布”等三國故事;三條掛落則使用了透雕手法,雕出了三組雙龍戲珠和鳳戲牡丹圖案;而斗拱則都化成了龍頭和一只只展翅的鳳凰;“出將”“入相”之處也做成了龍狀,背部的六幅侍女浮雕更是惟妙惟肖!
安瀾會館的建筑,也同樣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安瀾會館由寧波南號船商于清道光6年捐資興建,世稱“南號會館”,與北號慶安會館并立相對,也是同業(yè)航海之人聚會和祭祀媽祖的場所。安瀾會館整體建筑坐東朝西,依次為宮門、前戲臺、大殿、后戲臺和后殿,建筑面積達1700平方米。其建筑風格與慶安會館略同,山墻為觀音兜,高大肅穆。戲臺玲瓏精美,大殿氣勢宏偉,卷棚、雀善、欄額都有精致的朱金木雕圖案,顯得富麗堂皇。明、次三間棟梁飾有描金龍鳳,栩栩如生,極為珍貴。建筑裝飾中的磚雕、石雕刻工精湛,圖案華美。會館內建有前后兩戲臺,與慶安會館形成兩個會館、四個戲臺的獨特格局,為國內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