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于20世紀80年代末,首先開啟海峽兩岸媽祖文化交流的臺中大甲鎮瀾宮,近20年來每年都要組織信徒前往福建莆田湄洲島進香朝圣,使其成為與湄洲島媽祖祖廟聯系最密切的臺灣媽祖宮廟。每年農歷三月,鎮瀾宮媽祖必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進香,10萬信徒徒步8天7夜,這也就是著名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
大甲鎮瀾宮位于臺灣臺中大甲鎮順天路上,奉祀媽祖,建于清雍正10年,迄今已有200余年的歷史,是大甲地區人文發展與宗教信仰中心,整座廟的建筑以黃色琉璃為瓦、燕尾狀屋檐,屋脊和殿堂廊柱都刻上各種圖形,雕梁畫棟,絢麗耀眼。“大甲媽祖出巡”則是每年農歷三月最盛大的活動,10多萬人的進香隊伍浩浩蕩蕩,由大甲出發步行前往新港奉天宮,進香祭祖活動完后,再徒步回來,歷時多天,是臺灣最受矚目的宗教活動。
大甲鎮瀾宮為大甲重要的古跡。福建湄州人林永興來臺謀生,定居大甲,并將帶來的湄州媽祖供奉于自家廳堂,當地的福建籍百姓紛紛前往參拜,遂有建廟之議,而廟宇于清雍正10年完成。每年農歷三月,鎮瀾宮的媽祖必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進香,各地的信徒不分男女老少,組成聲勢浩大的進香團,進行為期8天7夜的徒步參拜,這也就是著名的“大甲媽祖繞境進香”。
廟內有多件古物流傳至今,例如清乾隆年間的“護國庇民”、“佑濟昭靈”古匾,清光緒帝賜的“與天同功”古匾,以及“誠求立應”、“慈光普照”、“功恭功一”等,都是自清朝保留至今的古物。今天的大甲鎮瀾宮,在工藝匠師長年雕琢下,呈現繁復輝煌的廟貌。廟前龍柱為精細渾厚的石刻鏤雕,屋頂布滿五顏六色的人物、花鳥、走獸剪黏,詹下大片雕飾按金,正殿神龕周遭更是富麗,層層疊飾,金碧輝煌,散發出華麗不俗的莊嚴氣象。
相傳清雍正8年(1730年)興化府湄洲嶼林永興渡海來臺,并攜帶媽祖香火至大甲地區定居謀生。雍正9年(1731年)大安港開為島內貿易港,往來船只甚多,林氏所帶來的媽祖,深受地方人士的尊崇與信奉,于雍正10年(1732年)擇現址興建一小祠。乾隆35年(1770年)由地方士紳林對丹等人捐資重修,始具規模,使媽祖廟成為大甲地區53莊居民(今大甲、大安、外埔、后里四鄉鎮)的信仰中心。乾隆52年(1787年)12月舉人陳峰毫及地方士紳連昆山、巧化龍等人倡議重建,此次重修于乾隆58年(1793年)完成建筑。同治11年(1872年)大甲媽祖廟再次重修,完成廟宇建筑后,并舉行慶典及安龍神儀式,改名為“鎮瀾宮”。鎮瀾宮于光緒18年(1892年)再次重修。日據時期,1899年鎮瀾宮局部重修。1915年至1920年,將三川殿拆除重建。1934年,大甲西門王燕翼發起重修,并捐款1200余元,隔年發生墩仔腳地震,所幸大甲地區未受震災,居民咸信是媽祖的庇佑,1936年完成廟宇的建筑,同年11月29日舉行祈安清醮慶典。
臺灣光復后,1953年,鎮瀾宮再度以步行的方式前往北港繞境進香。1964年,鎮瀾宮增建鐘鼓樓,并聘請鹿港大木匠師施坤玉、施鎮洋施做神龕木作、葉鬃施做剪黏,使廟宇建筑煥然一新。1980年,鎮瀾宮因廟宇梁柱腐朽,遂將舊廟拆除重建,至1984年完成重建,并舉行安座三獻禮大典。1987年,為紀念媽祖成道1000周年,鎮瀾宮組團經日本轉赴大陸莆田湄洲祖廟謁祖進香,并自湄洲祖廟分靈一尊媽祖回臺奉祀,舉行“湄洲媽”安座三獻禮。大陸雕刻的媽祖是以年輕女神為依據,臺灣則是以中年神韻為版本。
早年鎮瀾宮皆前往湄洲祖廟謁祖進香,日據時期因航運不便而改往北港朝天宮繞境進香,1988年改往新港奉天宮進香至今。每年農歷元月15日,由廟方擲筊決定進香日期,并選出頭香、貳香、參香、贊香等,為臺灣天數最多、徒步進香范圍最廣的媽祖繞境進香團。
大甲鎮瀾宮繞境進香活動,全程均徒步前往,第1天駐駕彰化南瑤宮,第2天駐駕西螺福興宮,第3天駐駕新港奉天宮,第4天于新港奉天宮舉行祈福、祝壽及回駕典禮,第5天駐駕西螺福興宮,第6天駐駕北斗奠安宮,第7天駐駕彰化天后宮,第9天回駕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的進香慶典儀式,分別有祈安典禮、上轎典禮、起駕典禮、駐駕典禮、祈福禮、祝壽典禮、回駕典禮與安座典禮,全程以古禮祭祀。每年大甲鎮瀾宮的進香活動,儼然成為臺灣民間宗教的盛事。鎮瀾宮媽祖起駕當日下午3時,于廟內舉行“祈安典禮”,由廟方向媽祖稟報繞境的相關事宜,并祈求參與進香活動的人員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