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澎湖天后宮位是全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相傳公元1280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臺風,官兵漂散,而夢見媽祖救眾,登陸平湖嶼(即澎湖嶼)。驚濤余生,是媽祖的神佑,所以公元1281年,世祖封媽祖為“天妃”,立天妃宮,設澎湖寨巡檢司。
澎湖馬公鎮上的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古跡。據考,該廟建于明萬歷20年(公元1592年)。
明萬歷31年(公元1603年),荷蘭海軍將領韋麻郎率艦侵入澎湖,在馬公島登陸,占領媽祖宮。
當時福建金門守將沈有容率所部趕來,諭荷人退出。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在國際上表明澎湖(和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容侵犯。后來鄭成功東征逐荷、施瑯收復臺灣,都曾在媽祖宮及其附近駐軍。清廷統一臺灣后,贈賜“神昭海表”匾一方,并遣禮部郎中雅虎前來此宮致祭,重修廟宇。此后,中法戰爭、甲午海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發生于臺灣海峽的若干戰役,都與這座廟宇或多或少有點關系。因此,這座天后宮可說是全臺灣最著名的古廟之一。
400多年來,澎湖天后宮歷經修整,仍基本上保持舊時廟貌。這是一座四進古廟,如同閩南傳統的古廟一樣,坐北朝南,正門三開間,門前有大石埕。正面望去,廟貌莊嚴古樸,好像閩南常見的“古厝”。門前一對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脊兩端高翹若燕尾。兩側護龍(廂房)的馬背(墻上歇山)和正門多重檐式屋頂配搭得十分協調。入門有石鋪天井(中庭)。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飛,線條流暢,檐下梁柱雕刻,柱礎石鼓雕刻、窗欞石雕、墻上裝飾石雕以及殿內各處的裝飾石雕等等,無不精細而古樸。尤其是殿梁及壁間裝飾石雕,以高浮雕技法雕出戲文人物、宮闕樓臺、花草樹木等等,無不栩栩如生,十分精細,是400年前閩南石雕師傅的杰作。
天后宮后進名叫“清風閣”,右壁嵌入一方石碑,俗名“沈有容諭退紅毛碑”。碑高198厘米,寬28.7厘米。正面刻“沈有容諭退紅毛香韋麻郎”11字,字體蒼勁有力。這碑是為紀念沈有容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這一重大事件而立,估計立于萬歷32年(公元1604年)或翌年,已有近400年歷史,是全臺灣現存最古的石碑。據傳該碑本立于大山嶼,荷蘭人于天啟2年(公元1622年)再次侵入澎湖時,居民恐碑受損,乃將其埋于地下。1919年重修媽祖宮時無意中發掘出來,乃嵌于后殿右壁。荷蘭人再次入侵時,曾建城堡,至今巨石殘礎猶存,位于今馬公鎮東北約3公里處的朝陽里,名“紅木埕”。其實是這座城堡的民間稱呼“紅毛城”的諧音。這是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神圣領土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