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土樓之鄉”福建省南靖縣梅林鎮,那里有一座精美的土樓天后宮,而且在每年的媽祖誕辰日,梅林、積排、下坂等自然村都會舉行獨具特色的土樓“媽祖節”,至今已延續了300多年。
眾所周知,女神媽祖作為海峽兩岸民眾的共同信仰已達千年之久。每逢媽祖的祭典時,在莆田湄洲島那可是莊嚴隆重,熱鬧非凡。但讓人奇怪的是:地處深山的土樓不沿海,怎么也敬起沿海的女神呢?
原來,古時候南靖縣梅林鎮梅林村地處閩西南交界的偏僻地區,經濟欠發達,交通不便,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苦。為養家糊口,早在400年前梅林村民便相約結伴,到南洋(東南亞一帶)當苦力或經商。現在該村僑胞分布世界各地就有兩萬多人。那時當地有句古話:“漂洋過海三分命”,海上風大浪急,旅途險惡,生死難料,相傳媽祖是位護航女神,專門保佑漁民及船只。于是,自明末留守家園的村民便從莆田湄洲島請回這位“海上女神”媽祖到山里供奉祭拜,祈禱媽祖保佑親人平安,同時也寄托自己對海外親人的思念之情。久而久之,媽祖便在山里“定居”了。
梅林鎮的媽祖信仰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的媽祖誕辰日(農歷三月廿三),這里都會舉辦媽祖巡航、媽祖過海、飄燈祈福等民俗活動,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村民們由推舉出來的“會首”率領,把媽祖請出當地的天后宮,10余人輪流用“尪轎”抬著媽祖神像,前有鼓樂隊、旌旗隊開路,后面緊隨舞獅隊、龍藝隊、大鼓涼傘隊等隊伍,在梅林鎮梅林村巡游。許多村民擺上供品,祭拜媽祖。
最為精彩的當屬“媽祖過海”儀式,只見青壯漢子們抬著“尪轎”,朝著村頭河里奔去,而河中央早有20多個村民裝扮成蝦兵蟹將和水怪的模樣,不斷地把水潑向轎子,試圖阻攔隊伍行進。抬轎者則是左沖右突,沖過重重“障礙”,直奔天后宮而去……過海儀式為三進三出,場面壯觀,氣氛熱烈,褒揚媽祖繞過萬重黑石礁,并排除艱難險阻的功績,吸引了許多兩岸鄉親和游客。
梅林天后宮始建于大明崇禎年間,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擴建,歷經修葺,并于2005年2月依法登記為民間信仰活動場所,2009年4月,南靖縣民宗局、縣臺工辦聯合授予“南靖縣對臺交流重點宮廟”。同年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梅林天后宮融山區媽祖與沿海媽祖為一體的民俗活動給世遺土樓文化注入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