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有嘉木。在中國版圖之東南,有茶鄉福鼎,地處閩浙交接、臺海相望的海岸線上。曼妙的中國茶在此萌生發揚,茶香穿透千百年時空,芬芳不絕。至今她擁有“中國白茶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茶文化之鄉”三項桂冠。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福鼎白茶是中國茶類的“白雪公主”,乃世界惟中國特有品種。中國擁有六大基本茶類,即綠茶、白茶、黑茶、黃茶、紅茶與青茶(烏龍茶)以及數以千計的名叢、奇種,唯白茶品質高雅為茶類之冠,為世界茶人所欽仰。所以白茶是我國六大類茶葉的一顆璀燦的明珠,同時又是全世界唯一產地。
優良的茶樹品種、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山海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悠久的產茶歷史、細心的栽培管理、精湛的采制技術賦予了福鼎白茶獨有品質。獨特的產地、獨特的品種和獨特的加工,造就了獨步天下的福鼎白茶,成為白茶之“六珍”——珍祥福地、珍稀物種、珍貴茗品、珍寶工藝、珍異妙韻、珍奇功效。
歷史垂青福鼎
早在唐代,福鼎就開始種茶。福鼎境內的太姥山自古享有“海上仙都”之譽,現已是聞名遐邇的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遺產。太姥山是雅致的,翩翩然有名士氣節,隱者德操,縱觀山中,除了蕙,便是蘭;除了竹,便是茶。
1000多年前,“茶圣”陸羽在《茶經》上引錄道:“永嘉(溫州)東(南)三百里,有白茶山。”此“白茶山”即太姥山。著名茶學家陳櫞教授在其《茶業通史》中證實了這一論斷。可見,福鼎先民在唐代前已開始種茶。一個茶種栽培成一片茶山,要經歷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到唐初已發展成相當規模,才會留在了陸羽的傳世茶典中。
福鼎大白茶良種可上溯至唐咸豐年間(998年~1003年),此也與《茶經》所載相吻合,可以推斷以太姥“綠雪芽”為代表的福鼎白茶的名聲要比武夷山“大紅袍”早。北宋大觀初年出白茶,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后“龍團勝雪”名盛一時,采制愈精,規格名稱達40余種。據載,“龍團勝雪”的原料乃將已揀熟芽只取其心一縷,號為“銀線水芽”。
現代白茶應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線水芽逐漸演變而來。宋代大理學家朱熹晚年自號“茶仙”,他在太姥山講學時,就曾寫下“客來莫嫌茶當酒,山居偏與竹為鄰”的茶聯。宋代茶葉采制技術已甚精湛,“采摘一芽一葉,謂一槍一旗,等而上者曰白毫芽尖。”元代御封貢茶“茶之美者,質良而植茂,新芽一發便長寸徐,其細如針,斯為上品。”當是白毫銀針的寫照。
茶禪一味
“天下名山僧占多,好茶出在我山中”。中國的名茶大都與佛門有著深厚的淵源。蘇州虎丘、杭州靈隱、武夷天心觀、匡廬臺賢寺、黃山松谷庵、吊橋庵和云谷寺、福州涌泉寺、泉州清源寺等,這些寺廟多有精心培育名茶的園址。福鼎太姥山亦不例外,最有名的一片瓦寺,寺僧植茶制茶,以茶待客,周到殷切。莫小覷了這一片瓦寺,就其梵宇而言,別出心裁。鳥瞰“金龜爬壁”附近,一塊崛巖削如巨瓦,橫空突兀,純屬自然巧構,天造地設的結廬佳境。
“太姥聲高綠雪芽,洞天新泛海天槎”,膾灸人口的當推鴻雪洞上方巖的“綠雪芽”。洞頂的茶樹孤獨一株,傲霜雪,歷枯榮,根系發達,蒂固于巖壁硬瘠的土層里,樹干癭粗如碗,冠蓋亭亭,葉片細小長圓,玲瓏可人。
傳說太姥藍姑在一片瓦修行,以霓裳裙袂捧土,植茶鴻雪洞頂,胼手胝足,悉心呵護,茶樹受日月吞吐精華,茁壯蔥蘢。藍姑乃采摘焙制成綠雪芽茶,援此為引,普濟生靈,降虛火,解邪毒,退熱祛暑,醫救百姓病痛危急。藍姑后羽化升仙,堯帝敕封為“太姥娘娘”,她是中國的“白茶女神”。
茶禪一味,太姥女神用茶渡人渡已,而有的禪師對任何求教者都是一句“吃茶去”,二者如出一轍,都修成了人生的正果。
一片瓦寺僧制白毫銀針時,僧人沐浴焚香,設壇念經,誠惶誠恐,仿佛稍有忤逆,茶的精靈就會逃逸夭夭。“江南風致說僧家,石上清泉竹里茶”。在一片瓦飲茶,茶客身處石居幽室,一如往昔歲月里面壁打坐的得道高僧,微許的白毫銀針就讓人莫齒難忘,從此產生沁徹脾肺的懷想。
盈握片羽茶葉,輕擲進砂器,沸水徐徐貫注,茶葉翩躚起伏,條索林立,亭亭杯中,猶如雨后幼筍初萌。芽兒經水浸漬,清澈晶亮,繼而湯漸泛,茶愈翡,銀綠隱翠,溫潤襲人。旗槍忽升忽降,上下交錯浮沉了幾個回合,湯色轉為杏黃,“滿盞浮花乳”,一縷縷青蘭馥郁的氣息騰挪于鼻唇之間,誘逼人的欲望。茶芽豎立水中徐徐下落杯底,望之酷似石鐘乳。
汲一口于喉哽中品啜,舌頭頓然一振,唾液生津,毫香悠遠,滋味清爽,潤澤持久,回甘醇厚,咽之不忍,不咽卻饞,徘徊流連,欲進欲出之際,滿口甘冽生香,頰齒余芬,頗得自然之妙。茶芽始終挺立,世人譽為“正直之心”。茶水終究落入肚腸,將五臟六腑輪回洗禮了一遍,每個毛孔都被安排舒適。沖泡五六次,白毫銀針已如半老徐娘,風韻卻甘美猶存,令人不忍釋懷。
“寶鼎茶閑煙尚綠”,太姥山中,蘭溪潺潺,而無車馬之喧,品茶人靜逸地體會曠野的山水之樂,霎時間滄海橫流,云卷云舒都在胸襟馳騁,寺旁竹海清風,森森款款;耳際縈繞琴瑟嚶鳴,琵琶啼咽,笛簫喑啞,箜篌吟嘯,冥然不覺塵世羈棧里的一切。
英國皇室之選
福鼎白茶金貴,清周亮工《閩小記》載:“太姥山有綠雪芽,今名白毫,色香俱絕,而尤以鴻雪洞為最,產者性寒涼,功同犀角,為麻疹圣藥,運銷國外,價同金埓。”
福鼎翠郊吳氏大厝是迄今為止在江南地區所發現的單體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其主人吳應卯以經營福鼎白茶起家,在北京城開茶莊,富甲一方。清乾隆大學士劉墉與吳家關系甚密,品過福鼎白茶后,曾贈與“學到會時忘粲可,詩留別后見羊何”的楹聯。1936年,“現代中國茶圣”吳覺農倡導成立上海進出口商品檢驗監督局,并在福鼎的沙埕設立茶葉檢驗辦事處,專事茶葉的進出口商檢業務。
英國王室的婚禮紀念茶在世界林林總總的茶葉中,單獨看中福鼎白茶。2011年4月29日,英國威廉王子與平民王妃凱特米德爾頓的世紀婚禮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英國王室所用的婚禮紀念茶是唐寧茶,唐寧茶第十代傳人史帝芬·唐寧與茶葉調配師特別選用被世界各地行家公認品質最優秀的茶葉——白茶作為主要成分,再添加少許唐寧茶最著名的格雷伯爵茶配方——佛手柑,便成就這款獨家且限量的唐寧皇室婚禮紀念茶。
白茶因芽多白毫,歐洲貴族紳士在泡飲紅茶時,于杯中添加若干銀針,以示名貴,也增美感。
老字號最正宗
福鼎白茶制作和品鑒的“真傳三味”始終鄉土難離。當代茶界泰斗張天福在《福建茶史考》就說過:“白茶首先由福鼎創制的”。
據《中國名茶志》介紹,清嘉慶元年(1796年),福鼎用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創制“白毫銀針”。1857年,太姥山野茶種被采植到福鼎柏柳鄉翁溪村、竹頭村、汪家洋村等地(現均在福鼎市點頭鎮),借助太姥山區獨特的地理、氣候、土壤條件和特殊的加工工藝不斷地科學選育、適應,繁育了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這也許就是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南方茶樹“今茶之美者,其質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則新芽一發便長寸余”的原因。
《福建地方志》記載,政和縣1880年選育繁殖成功“政和大白茶”品種,1889年開始產制銀針,和福鼎生產銀針的時間相距約80多年。總之,“白茶的制造歷史先由福鼎開始,之后傳到建陽的水吉,再傳到政和。以制茶種類說,先有銀針,后有白牡丹、貢眉、壽眉;先有小白,后有大白,再有水仙白。”(張天福《福建茶史考》)
白茶以白毫銀針最負盛名,茶如其名,白毫銀針因其色白如銀,細長如針而得名。白毫銀針分北路、南路,北路白毫銀針產于福鼎,堪稱茶中狀元。福鼎生產的白毫銀針,因其所選用的茶樹品種原因,其品質一般會高于其他產地。
福鼎白毫銀針上品茶芽長近寸,滿披白毫,色白隱綠,閃爍如銀,素雅潔凈,纖纖繡美,品質絕佳,以獨特的形、色、香、味見長。論外形,條索挺直,勻稱圓緊,芽頭肥壯,結實齊整,毫鋒畢露;論色澤,銀白閃亮,光潤勝雪,銀裝素裹,茸毛厚密,針梗翠綠;論香型,湯色杏黃,淺淡明凈,香氣清高,毫香持久,鮮醇嫩爽;論滋味,清香甜美,醇厚回甘,口感舒適,沁肺怡人,茶韻悠長;誠可謂“潔白似銀梭,纖細若繡針,柔嫩如雀舌”,令人賞心悅目。
白毫銀針是微發酵茶,加工制作工藝嚴謹考究,其功在萎凋。每年春發新芽,清明將臨,在天須放晴的時候,農家的采茶姐妹背起竹簍,俯首青青茶園,采摘大白茶樹新梢上的肥壯單芽。傳統采摘方法有“十不采”的約束,即帶露者、細瘦者、紫色者、風傷、蟲傷與損壞者不采等,摘下的青針要及時均勻攤放于水篩上,不可重迭,不宜翻動,以免毫損色變。置陽光下曝曬達八、九成干,文火烘焙半小時足干,不炒不揉不捻。初制成品后,再經挑揀剔選,方成白毫銀針。
明田藝蘅《煮泉小品》稱:“茶者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這種幾乎不經人工制作,仍保留著茶芽天然純真風味的白茶,最能體現中國遠古飲茶風采。宋蔡襄贊白茶為天下絕品:“北苑靈芽天下精,要須寒過入春生,故人偏愛云腴白,佳句遙傳玉律清。”
沖澹閑潔 韻高致靜
《菜根譚》昭示我們,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爐煙。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祥地。茶作為中華國飲,實際上是濡染與浸透著中華民族精神內質和文化意識的綠色植物。
根植于中國茶文化的富饒土壤中,福鼎白茶獨具審美價值,有“白如云、綠如夢、潔如雪、香如蘭”之美譽。品福鼎白茶,最能體現“沖澹閑潔,韻高致靜”的精神風范,以一顆寧靜、安穩、平實、和樂的心去品飲,就可以觸及中國茶道的精神實質和神髓。
太姥山自古“道仙佛地”,“山海大觀”,福鼎白茶茶藝與儒、佛、道淵源殊深,息息相通。泡一壺千年仙茶“白毫銀針”,品嘗她的清香與甘甜,體會“放下亦放下,何事來牽掛”,探究“茶禪一味”的佛理;從“道法自然”中揭示白茶蘊藏的仙風道骨,領悟“道雖一種,韻有萬千”的道學真諦;崇尚白茶淡泊致遠、恬淡靈逸的儒者操守,剛正不阿、至清至潔的高士氣節。
“從來佳茗如佳人”,白茶素有“茶君子”、“茶美人”、“茶中仙”的美稱。面對白毫銀針,就宛如面對一個謙謙君子,溫文爾雅地進行哲理的玄談,又似與一位花容月貌的艷姬,傾情相吻,醉了心田。名門閨秀的姿質與小家碧玉的婉約如此妥貼地魂附在太姥茶藝中,無法割舍與離分。“月桂與秋色,難于茶比美”,也有人把白毫銀針比作古稀隱者,已經不必看見全人,只見其一點一滴,便可勾勒出全部風華,人性已飄蕩其身形之外,與天地山水合一。
在當今喧囂的社會里,白茶無疑是一劑清醒劑,療治凡俗,濾去煩惱,怡情悅性,提示“物我兩忘、人我相安”的自由和諧的哲學內涵,使人通達心志、豁然開朗,重獲脫胎換骨的法門。
君來福鼎,不妨品茶。福鼎本身是一壺純樸的茶,茶香千年。如今福鼎人民已經沖泡出一壺最美的茶,請大家來品飲。福鼎白茶是中國茶文化富有詩意的品種,它所表現中華民族精神世界,所締結的國粹之美,惟有品過方知。
林語堂在《我的祖國和人民》中談及:“中國人最愛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館也是喝茶;開會時喝茶,打架講理也要喝茶;早飯前喝茶,午飯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壺,便可隨遇而安。”
在茶鄉福鼎小城感受中國茶文化,茶的真滋味,人的真情意,您會更加體會到林語堂先生“只要有一壺茶,中國人到哪里都是快樂的”的心境。
漫漫人生,有茶如此,又有何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