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人余光中說“桃源山水秀,永春佛手香”。永春佛手茶,產于著名烏龍茶主產基地——福建省永春縣,系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因其葉大如掌、形似香櫞柑,始種于佛寺,故稱“佛手”。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別名雪梨,系烏龍茶中風味獨特的名貴品種之一,其發源地是永春達埔鎮獅峰村的獅峰巖寺,它的制作技藝在泉州市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榜上有名。然而,對于許多人,永春佛手茶可以說是養在深閨人不識,它有著什么樣的歷史文化?茶師們又是如何與時俱進,把它傳承并發展的?
獅峰巖 永春佛手茶發源地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別名雪梨,系烏龍茶中風味獨特的名貴品種之一,其發源地是永春達埔鎮獅峰村的獅峰巖寺。
這與一個美麗的傳說有關。相傳北宋時期,閩南一寺廟住持,天天以茶供佛。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又稱香櫞果)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的香味該多好啊!于是他把茶穗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培植,終獲成功。因其樹勢舒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加工成的茶葉也散發出佛手柑的香氣,這位住持高興之余,就把這種茶取名“佛手”。
后來,寺里的一位和尚把茶種傳給了獅峰巖寺的師弟,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據永春縣達埔鎮獅峰村《官林李氏七修族譜》(清康熙年間,1704年修編)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官林李氏七修族譜》還記載,清康熙貢士李射策在《獅峰茶詩》有贊佛手茶詩句:“活水還須活火煎,清泉安得佛山顛。品茗未敢云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佛手茶因此而得名。
而現在,永春達埔獅峰村也以佛手禪茶、生態觀光、宗教朝圣、旅游觀光為切入點,發揮古茶、古寺、古井等特色資源優勢,既提升了獅峰巖的知名度和佛手禪茶的品牌,又增加了永春佛手禪茶的附加值。
在泉州講古先生的口中,還流傳著關于佛手茶起源的另一個傳說。
鳳山公(名一瑤,字以熔,生于明朝嘉靖辛酉年,卒于崇禎丙子年),居住在望仙山麓,永春縣玉斗鎮鳳溪村中。他一生精研百草,治病救人。有一次,他到望仙山中采集青草藥,在小溪邊發現一棵樹型婆娑,葉大如掌,似茶非茶的植物,采下葉子一聞,芬香沁入心脾,在嘴里一嚼,頓感清香爽口,韻味悠長,精神陡長。鳳山公覺得這是一味良藥,就把它采集回家。鄉人凡有病痛,用過這味藥后,百病立除,非常神驗,人們稱之為瑞草。鳳山公把這味藥的枝條剪下,栽到百草園中,居然成活,成為治病救人的主藥。
有一次,縣令的母親腹瀉不止,不知請過多少醫生用過多少藥,就是不見效。看見老夫人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身如槁木,骨瘦如柴,生還無望,縣令非常著急,就出懸賞榜文,尋求神醫良藥。只要醫好老夫人的病,就賞銀千兩。有人告訴縣令,聽說玉斗以熔先生醫術精湛,近得一味良藥,能藥到病除,不妨請以熔先生前來就診治病,或許有效。縣令聽說,喜出望外,馬上派人用轎子把鳳山公抬到縣衙給他的母親看病。鳳山公把脈診斷后說:老夫人是吃食不慎,導致胃腸損傷,加上年老氣虛才會病入膏肓。如不用良藥醫治,恐怕性命難保。縣令馬上請鳳山公行醫用藥,鳳山公就以新發現的這味藥為主藥配方給老夫人治病。老夫人用藥后,腹瀉立止,縣令非常高興,問鳳山公用什么神藥,能使老夫人藥到病除。鳳山公拿出這味藥介紹了發現該味藥的經過,當地人稱之為瑞草。縣令拿著這味藥仔細端詳,覺得這味藥葉大如掌,芬香撲鼻,宛如佛手,能讓人妙手回春。因此,他就說,以后就叫這味藥為”佛手“吧。從此以后,這味藥就叫佛手,縣令要賞給鳳山公千兩銀子,鳳山公堅辭不受。
從那以后,不但鳳山公種植佛手,還教導鄉人大量種植佛手,并把佛手藥制成干品,當茶飲用。飲用這種湯藥不但能解除病痛,預防腸胃病,而且能清涼解暑,延年益壽,慢慢地,人們稱這種藥叫佛手茶。此后,外鄉人紛紛到玉斗求取佛手茶種,玉斗人也慷慨贈與,佛手茶也就逐步傳播開來。
蘇坑鎮 產業帶動佛手茶
提到佛手茶的制作,不能不來它的主產地、素有“佛手名茶之鄉”美譽的永春蘇坑鎮感受一下。蘇坑鎮地處戴云山南麓,海拔600米~900米,山清水秀,泉甘土赤,冬暖夏涼,土壤肥沃,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居全縣之首,生態環境良好,其獨特的區位極適宜佛手茶的生長與制作,從而成為永春佛手茶的主產地。
蘇坑鎮種植佛手茶始于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1895年,蘇坑鎮嵩溪村茶農創辦了永協隆茶葉有限公司,注冊商標金峰寨,在大旗寨、火崩寨開墾茶園、建茶廠,并在馬來西亞設立“永協隆”商號,產品遠銷東南亞各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因航運關系而停產。改革開放初期,嵩溪村發揮山區自然生態優勢,茶葉發展的規模迅速擴大。1985年注冊成立福建省永春縣嵩溪茶廠,生產加工永春佛手出口茶葉,每年出口產量100多噸。1990年,嵩溪村茶農率先引進臺灣制茶設備和制茶技術,使傳統和現代制茶技藝達到完美結合。
蘇坑鎮現有生態茶園面積8000多畝,其中佛手茶園6000多畝。2000年以來,蘇坑佛手茶連續8次被評為“福建名茶”,13次蟬聯“永春佛手”秋季茶王賽茶王稱號。
1999年,蘇坑鎮舉行首屆佛手茶王賽,經過激烈的角逐,茶王由茶師王國與獲得。茶王評出后,當地舉行盛大的迎佛手茶王踩街活動,茶王坐在八抬大轎上巡街游行。活動熱鬧非凡,引起熱烈的響應,極大地帶動了茶農種茶做茶的積極性。從此,迎佛手茶王踩街活動成了歷屆茶王賽的重頭戲并延續至今。
佛手茶 獨特的制作技藝
在蘇坑鎮,你到處都能感受到“佛手濃情”。走訪家家戶戶的村民,你都能看到他們若不是在制茶、包茶,就是在品茶。你隨便到一個農家做客,或是走到茶店里,主人都會熱情地拿出佛手茶請您品飲。新制作出來的佛手茶外形緊結卷曲、肥壯重實,泡起來色澤沙綠油潤,湯色金黃清澄明亮,品起來香氣馥郁悠長,滋味醇厚、回味甘爽。
佛手茶制作工藝流程,和鐵觀音制作流程有相似之處又有所區別。佛手茶的制茶程序可以簡單概括為:曬青、靜置攤涼、搖青、涼青(一般經三搖三涼或四搖四涼)、炒青、速包、平板球壓、解包打散(視茶葉含水量而定,一般經五六次的速包、平板球壓、解包打散直至手握半成茶有一定的濕度)、烘干(去除一定的水分)、再速包、再平板球壓、再解包打散(幾次循環后,茶葉緊結成為蜻蜓頭狀)、焙火(成為粗制茶)、撿剔(去除茶梗和黃片)、包裝成為精制茶。
速包、平板球壓、解包打散的過程統稱為包揉。包揉是閩南烏龍茶初制特有的工序,炒青葉經揉捻工序,初步卷曲成形后,繼續塑造閩南烏龍茶特有圓整、緊結、重實外形的過程。近年來,永春佛手普遍采用速包機、平板球茶機、松包篩末機配合進行包揉作業。
因為茶葉的特性不同,所以永春佛手茶的工藝也有一些特別的地方。永春佛手的搖青和攤涼需要反復三次到四次,接著才進入殺青階段。他們在攤涼與發酵等關鍵的工藝上,時間控制會比鐵觀音更短一些。佛手的整個制作工藝,從曬青開始,到殺青結束,一般是12個小時左右,而鐵觀音一般要超過12個小時。
因佛手葉片較大,包揉會比鐵觀音多兩三次,以更好定型。永春佛手在繼承閩南烏龍茶制作工藝的基礎上,吸收了閩北烏龍茶制作工藝優點,并且根據鮮葉原料葉片大、水分蒸發快和蠟質層薄、做青易紅變等特點,采取多次輕搖、適當厚攤和縮短攤青發酵時長,使加工工藝更為合理。做出來的佛手茶香更顯、滋味更清醇、湯色更亮、更耐沖泡,形成“永春佛手”的獨有風韻,使其在國內及東南亞市場博得盛名。
現代佛手 一直在創新中
目前,永春佛手茶除了得到傳承,還不斷地被當地人創新。
永春縣恒祥茶苑的鄭建平說起佛手濃香茶,就頗有心得:濃香的佛手茶須經過50小時~60多小時的烘焙、多道火候的調變,才能做成地道的濃香型佛手茶。如果烘焙工藝不當,會造成茶葉炭化,這樣的茶不但不能達到濃香的境界,而且對人體有害無益。因此,想要做好茶就要精研茶道。
而蘇坑鎮的黑貓茶廠、榮獲多屆茶王稱號的王國與創新的半發酵紅茶也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因為宣傳等各方面的因素,現在市場上佛手茶一斤的均價一般在200元左右,高的有1000多元。但質量都挺好的,而且我們一直在努力創新改良,力求做得更好。”王國與說。
永春佛手在制作工藝上大多采用烏龍茶的傳統制法。然而,蘇坑鎮茶農王德露的制茶方法不一樣,他是采用巖茶制法這種創新性做法。據王德露介紹,最大的區別在于發酵程度:“一般20世紀60年代以后做出的佛手茶是20%到25%的發酵,我們這是70%的發酵。我們的工藝跟傳統烏龍茶不一樣,揀梗過后還要再經過四道到六道火的高溫烘焙程序才可以出廠。”
這種佛手茶主要是采用了巖茶的制作工藝進行加工,經過萎凋、揉捻、發酵、烘焙等典型工藝過程精制而成,成茶的外形、口感均偏向紅茶,但仍屬烏龍茶類,保健功效上,佛手本身就性溫健胃,采用這種制法更能發揮佛手的這一特性。
再好的茶葉,都需要“走出去”才能發展。這幾年,永春縣有許多人在外地開辦茶葉店或茶企。“茶亦醉人何必酒,茗能香我不須花”,蘇坑鎮的佛手茶以其悠久的歷史、優異的品質和特殊的保健功效,贏得了廣闊的市場,佛手專賣店和特約經銷點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產品遠銷香港、澳門等地。
隨著佛手茶葉市場需求不斷擴大,蘇坑鎮還開發設計多款茶葉的內外包裝,使茶葉包裝呈現多樣化、精品化、高檔化。同時新種千畝佛手茶,建設千畝無公害茶葉基地,增加茶葉加工廠(場)60個,申報佛手茶葉“綠色食品”標志,鼓勵支持更多的茶農、茶商在全國各地開設茶行、茶莊、茶藝館,擴展市場空間,做到以茶興農、以茶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