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和工夫”為福建三大工夫茶之一,以政和縣為主產區。政和境內山嶺重疊、丘陵起伏,這里不僅適合茶葉生長,也有舉世矚目的古代廊橋。在這里,廊橋文化與茶文化交匯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閩浙邊界,政邑山鄉,以高山地勢為主,崇山峻嶺,溪流縱橫,一座座橫亙在幽谷深澗上的廊橋,是先民遺留的文化瑰寶,也是歷史文化傳承的橋梁。據民國《政和縣志》記載,政和當時有古橋235座,其中絕大多數為廊橋。文物普查發現,政和現存各類廊橋100余座。
千百年來,它不僅成了山里人相互聯系的紐帶,更成了政和山里人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廊橋實用又美觀,成為政和山區的一大旅游景點,而在這古老的廊橋中還蘊藏著許多政和人民特有的廊橋茶文化。
廊橋大木桶茶文化
舊時,在政和廊橋上施茶十分普遍,這是一種時代的產物,與當地特殊的地理條件息息相關。政和縣地處閩北山區,群峰連綿,山高路遠,古人有“高峰萬刃插云端,直上山巔縱大觀”的描繪。
在過去交通條件極為落后的情況下,人們出行多有不便,尤其高山區的二五區人,一旦跨出門檻,就同山路石階打交道,到集鎮一趟近者十余里,遠則上百里,時常挑著柴火、山貨進城,帶著從城里買的貨物回家,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實是艱辛。為使路人在途中有個乘涼、避雨的歇腳點,在沿途的廊橋上,一些樂善好施的山里老人,自愿或受村里委托,免費為路人施茶。
曾經在政和縣高山區古廊橋上無償供應的涼茶,全年不斷,但以夏秋為主。供田間的農民和路過的行人解渴,所以當地農民又把這一廊橋稱為“燒茶橋”。
在古廊橋附近的上百戶人家輪流到這里燒茶,每天一戶,周而復始。輪到燒茶的農戶,其家庭婦女會就到這里燒茶。她們先挑水洗刷燒水的鐵鍋、裝茶水的木桶和喝茶用的竹勺,然后挑滿一大鍋水,生火燒柴;待水開后,把茶葉平分在兩個大木桶中,并沖泡上開水。
燒茶的茶葉來自當地的田坎茶,菜囮茶和荒山野茶,這些茶雖然粗糙,但顯野山茶真味。兩桶茶水燒好也已到中午了,當在田間耕作的農民或過路的人們進入涼亭,隨即豪飲幾滾(筒),歇息片刻,頓覺一身涼爽與輕松,離開時向施者說聲“多謝茶”,以表達謝意。
在田間耕作的勞力有時則抽空于午際,或有設座納涼,或有隨心飲啖,或有架床臥寐,吝于日而贏于風,親于水而離于火。去過“燒茶橋”的人都知道,政和的“燒茶橋”已經走過了200年至300年的歷程。
古廊橋與“茶聯”
在古廊橋上,幾乎無處不“聯”。廊橋里的楹聯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有些滿載楹聯的廊橋簡直就是一座楹聯展覽館。文人墨客閑暇細品那些綴飾于廊橋的茶聯,有如茗香爽口,意味雋永。
政和縣澄源鄉大梨溪村的交龍橋兩邊廊柱的一副對聯寫道:“茶后行者行,莫愁勞燕分飛,放眼光明路正遠;橋中過客過,若訪雪鴻遺跡,印心名勝景尤佳。”到此觀賞大梨溪村十景(龍池宿蝎、鳳崗樓云、長江束帶、長虹臥波、巖蛙戲水、石獅朝陽、福真寶剎、新亭關建、古樹衛鄉)的茶客坐定下來,品茶賞聯,可受哲理熏陶。
重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的外屯鄉洋后村的洋后橋,在上世紀60年代省道開通之前是政和通往閩東各地的必經之路,也是洋后村的風水橋。在廊橋楹柱上有一副對聯:“不費一文錢,過客莫嫌茶味淡;且停雙腳履,勸君休說路途長。”這副廊橋聯對仗工整且雅俗共賞,頗有民歌味道,讀后令人消疲解乏。
在楊源鄉樓下村東南方向約3公里,有一個峽谷——龍灘溪峽谷。置身谷中,但見千山起伏,奇峰高聳。在這高山深谷中,竟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單孔廊屋式貫木拱橋在峭壁間凌空飛架,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龍灘橋。廊橋中的茶聯寫道:“兩腳不離大道,吃緊關頭,須要認清岔路;一橋俯視群山,占高地步,自然趕上前人。”這副廊橋聯狀物寫景,寄寓著人生哲理,真是意蘊不凡。
位于東平鎮蘇地村的象牙福堂橋上有一茶聯,撰得平仄工穩又富有哲理:“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
坐落于楊源鄉以東3公里處的落嶺橋,兩頭是拔地而起的山嶺,地勢險峻,該橋建在楊源通往屏南古道上,是連接閩北與閩東的重要橋梁。廊橋有聯云:“一掬甘泉,好把清涼澆熱客;兩頭嶺路,須將危險告行人。”品評此語氣親切的聯語,對于長途跋涉者來說,頓感疲勞驟減,誠可謂:“香茶一杯解乏力;好話三句振雄心。”
嶺腰鄉后山橋上的茶聯寫得很含蓄:“無價風光易得;有情茶味難尋。”長壽橋的亭柱上掛有一副茶聯:“茶能解渴何妨飲;橋可乘涼且慢行。”此聯通俗好記,“何妨飲”和“且慢行”又寫得如此親切,自然會引人入橋品飲、納涼。
楊源鄉矮殿橋南邊橋首的英節廟里供奉著楊源張姓祖先福建招討使張謹、張謹夫人、他的副將郭榮、郭榮夫人以及他的長子張世豪。每逢農歷八月初六張謹生日和農歷二月初九郭榮生日,楊源就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并在英節廟的戲臺上演三天的四平戲,以敬祖娛人。橋上曾有兩副茶聯是:“南北兩途往來憑解渴;古今一樣善惡看收場。”、“甲歌丁舞且下十石酒;南來北往適中一杯茶。”兩副茶聯均把品茶看戲休息融為一體,看似平淡,卻有深意。
茶聯是對廊橋的綴飾,也好像給茶葉添上了詩情畫意,使人飲之、愛之、品評之,進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悅。
政和廊橋是政和先人實踐和智慧的結晶,具有深邃的歷史軌跡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其功用性也是任何古典建筑難以比擬的。它不僅連通了此岸與彼岸,也連接著過去和未來,其珍貴的交通價值、科學價值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