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心中對于京劇,都有一種朦朦朧朧的畫面。“國粹”并不僅是熒幕上咿咿呀呀的聽不懂的唱段,而是在你觸景生情時,能一抒胸中情愫的載體。
在中國史學界,有著“一座避暑山莊,半部清朝歷史”的說法。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歷經清康熙、乾隆、雍正三朝,耗時89年完成,面積是頤和園的2倍。建好后,清帝每年的五月初五到這里來,九月初九回北京,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在避暑山莊度過。
清代乾隆時期,為了讓遠離京師來此避暑的太后心悅容開,還在山莊湖區的一片云小戲樓和東宮區的清音閣大戲樓,請四大徽班生、旦、凈、末、丑,鑼鼓喧天出將入相,編排大戲以“娛圣容、得圣心”。如今的戲樓早已不見了當初的皇家奢華,但依然能夠讓觀者感受到一種攝人心魄的氣勢。
在這里,戲樓不僅是一出人生百態的戲劇場,更是近代中國歷史風云激蕩的見證者。隨行的兩位友人,一位是秦腔名角惠敏莉,一位是祁劇名旦肖笑波,她們都曾榮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的最高獎項——梅花獎,敏感的藝術天賦,讓她們很快觸景生情,被勾起了“戲癮”,且舞且行。她們對戲曲的癡迷甚至感染了剛認識的老外,一起在這帝王將相曾經流連的舞臺上,演繹一出屬于普通人的戲夢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