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福州的中秋味兒
“鯉魚餅”是福州中秋節的另外一種特有的習俗。“鯉魚餅”有兩種寓意,一種是鯉魚放生,含義是“放子化三千”,祈求多子多孫,一種是象征鯉魚跳龍門,指爭取將事情做好、做成功,也反映了福建人的一種拼搏精神。
老習俗:中秋鯉魚餅孩子掛胸前
說到做鯉魚月餅,福州名俗專家方炳桂說,他祖上原是開糕點店的,每年都做鯉魚月餅。解放前,他祖父在福州洪山橋開了一家義興餅店,6歲那年,祖父去逝后,這種鯉月餅慢慢不做了,也就失傳了。中秋節吃鯉魚月餅的習俗也就鮮為人知了。
“鯉魚餅”的形狀就像兩條鯉魚,頭尾依偎在一起并成一個圓形,小時候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賣“鯉魚餅”,“鯉魚餅”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做包點,在上面畫上兩條鯉魚;一種是做成兩條鯉魚的形狀,里面的餡和月餅一樣。
“月光光,照廳堂,公疼媽,媽疼孫,搬椅給爺坐,唱曲給媽聽……”這是首有關中秋的福州話民謠。早在解放初期,中秋期間,外公外婆都要買鯉魚月餅送給外孫、外孫女,代表長輩對晚輩“鯉魚跳龍門”的美好祝愿。中秋那天,胸前掛著鯉魚月餅的小孩子就會滿街跑,向人炫耀。孩子們掛著鯉魚餅一塊玩耍,餓了就吃餅,好玩又實用。在上世紀30到40年代,居民們大都生活貧困,買不起鯉魚餅,就有人用木頭雕刻出鯉魚餅的形狀,涂上顏色,給孩子們掛上。
老童謠:刀子還月亮,耳朵還給我
老童謠:刀子還月亮,耳朵還給我。福州民俗研究愛好者王可銓唱起這首老福州耳熟能詳的古老童謠,“月是大,奴是細,拜您一百零八拜,刀囝還給您,耳囝掏還奴。”其中,“奴”是孩子的自稱,“細”指“年紀小、輩分小”,“一百零八拜”是虛數,意為許多拜,“刀囝”和“耳囝”是方言,即刀子和耳朵。整首童謠意為“月是大,我是小,我向您拜許多拜,我把刀子還給您,您把耳朵還給我”。
在福州有種說法,孩子們不能用手去指月亮,否則夜里會被月奶“割去耳朵”。王依伯說,月亮明亮皎潔,高高在上,這種說法的原因之一應該是大人教育孩子要有敬畏之心,也要講禮儀,不能用手對月亮指指點點;也有一種說法,因為過去孩子不太講衛生,耳朵后堆積污垢導致發炎,大人便說是被月奶割了耳朵。在中秋之夜,福州人要在庭院或者天井里設香案,擺上月餅和時令水果,婦女帶著兒童拜月,教兒童唱這首童謠,祈求月奶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
新做法:回歸還要“躍龍門”
日前,在福州南后街,由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主辦的“鯉魚餅”現場制作活動吸引了眾多路人駐足觀看,并參與其中。“鯉魚餅”呈巴掌大小,是一對頭尾相連的鯉魚形狀。它的制作原料有面料、糖和水等,將面團壓入模板成型后倒出,再用慢火烘焙兩個多小時,取出后便制作完成。
民俗專家介紹,“鯉魚餅”是福州人傳統的中秋節饋贈和必吃的美食,被譽為“福州人自己的月餅”。自上世紀50年代后,隨著中秋節氣氛的淡化,“鯉魚餅”在福州也漸漸消失。如今,不僅是年輕人,就是很多老福州人也不知或已遺忘福州有這一傳統習俗。
據悉,在福州市傳統文化促進會等相關方面的聯合推動下,榕城眾商家每年中秋節都將聯合推廣“鯉魚餅”,為福州的中秋節重添本土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