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順應社會在職人員考試培訓,部分地區培訓部門組織了專門的考試輔導培訓。文章在分析了網絡環境下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應用必要性的基礎上,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構建方案,進一步分析了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實際應用效果。
關鍵詞:網絡環境;學習測試系統;思考
1 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在社會各行各業得到了廣泛應用,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促進教育培訓的改革也成為了培訓領域的發展趨勢。網絡培訓能夠打破傳統模式受到的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實現信息資源的交換與共享,以此體現“以學員為主體”的培訓改革理念,擴大規模,共享資源,使學員充分感受到信息技術環境帶來的好處,由此,網絡培訓已經成為了考試培訓改革推進的重點。
目前,在全球網絡化發展背景下,能夠使考生充分利用網絡培訓信息資源,享受多媒體技術帶來的方便與快捷,基于互聯網的新型培訓模式,打破了傳統培訓模式在資源共享、規模擴展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促使網絡多媒體培訓向全球化發展,“網絡培訓以及在線考試系統”等新型培訓考試系統得到了飛速發展。
2 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需求現狀
為確定專業技術人員業務水平,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實行了職稱資格考試制度,近年來隨之應運而生了許多培訓機構,旨在幫助在職人員順利完成專業職稱資格考試。職稱資格考試培訓涉及的學科專業非常廣泛,包括工程技術、財會經濟、醫學、教育、管理等等方向,需要大量的培訓資源,另外為滿足在職人員培訓總體需求,培訓的課程也要具備靈活性、實用性、共享性等特點。因此通過開放的多媒體網絡培訓,充分利用廣博的網絡資源,強大的覆蓋面積,方便靈活的使用方法,創建網絡環境下開放式的學習輔導培訓平臺勢在必行。
3 網絡環境下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設想
培訓部門組織專門的考試輔導,是為在職人員參加考試而準備,在職人員在工作之余參加考試相應的學習復習時間較為不自由,傳統的培訓方式不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因此,本人設想構建一個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輔導和測試評測系統,系統主要對歷年全國統考試卷考題進行整合,通過學員自行選擇(按知識點或者按年次<某一次考試的原試卷>)組合成一套測試卷。本文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建設構想,期望能夠在各類考試培訓中發揮高效、快捷的作用。
本文將系統分為三個功能模塊,包括系統管理員模塊、學員模塊和管理員模塊,系統功能模塊示意圖如圖所示。
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界面交互性要好,方便系統管理人員對系統進行維護和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原始數據信息的錄入。
4 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應用
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可以利用互聯網實現在線練習和培訓,使培訓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因此,該系統屬于3A應用,任何人通過合法授權后都可以隨時隨地登陸系統。
與傳統的培訓模式相比,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可以實現培訓信息的動態管理,只要系統數據庫容量充足,題庫內容完善,就可以按照不同需求生成各種類型的試卷,同時,培訓時間可以由學員靈活掌握,在規定時間內參加培訓,而且,系統最大的優勢就是試卷評閱速度快、效率高,當學員完成測試時能夠立刻給出成績,同時給出相應試題分析,幫助學員糾錯,加深對測試題目內容的理解。
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支持多種考試題型,包括選擇題、填空題和簡答題等,系統在設計上要綜合考慮不同考試科目的側重,盡量選取富有代表性的題目,科學合理的定義其難度。在試卷形式方面,系統可以實現統一出題和隨機出題兩種不同的方式,統一出題能夠通過設定考試科目、試卷年份來調取歷年考試原卷;隨機出題是通過設定考試科目、試題知識點、試題數量等完全由系統隨機組合試卷。
此外,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具有學員在線學習輔導功能,可以根據不同學員的實際需求設計出不同難度的測試計劃,在線學習輔導試題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種難度,當學員登錄到系統之后,可以根據個人對考試內容的掌握程度選擇合適的測試試題,由此使學員有針對性地實現成績的提高。在試卷評價方式上,系統可以實現自動評閱,如果試卷題型中不包括簡答題、應用題,則可以實現自動評閱,當測試結束后立刻能夠查詢成績,如果試卷題型中包含主觀題型,則會給出參考評分。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采用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可以應用于各類社會化考試培訓,并在短時間內得出考試結果,考察學員對考試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系統還具有考試命題、智能組合、自動評閱、成績公布等功能,實現了培訓的無紙化,解決了培訓時間和地點的局限性,減少了傳統培訓帶來的問題和弊端。因此,本文提出的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建設方案,具有擴展性強、靈活性高、成本低等特點,由此可見,網絡學習輔導和測試評價系統的應用對在職人員參加考試培訓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林潔璇.信息技術網絡考試系統的研究與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09:2089-2091.
[2]葉昊亮,郭泉成.網絡教學考試系統中兩種教育測量理論的比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1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