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錦16塊油層物性較好,地層連通較好,近年注水較充分,整個區塊油井液面較高。目前大部分油井泵掛較深,2012年3月的平均沉沒度達到了889米。沉沒度過大,抽油機泵入口壓力增大,液量增加,但是卻引起抽油桿的加長,增加了抽油桿和油管的變形,增大沖程損失,使泵的排量系數降低。增加下泵深度不僅增加了管桿投入,增加了懸點載荷,不僅僅是費電,同時也增大了油井偏磨幾率和桿斷脫的發生率。為解決沉沒度過大,機采參數不合理的問題,對錦16塊進行了機采參數優化研究。主要針對錦16塊油井的生產狀況、原油粘度、氣油比等,確定錦16塊合理的沉沒度及相關的機采參數。
關鍵詞:泵掛;沉沒度;機采參數
1 油藏基本情況
1.1 地質概況
千22塊位于千12塊北部,為斷層遮擋巖性油藏,含油面積0.5平方千米,地質儲量278萬噸。
1.2 構造特征
千22塊北部以千22斷層為界,南部以70-58斷層為界,地層由東向西南傾斜。
1.3 儲層特征
千22塊主要發育蓮花油層和河油層,部分發育興隆臺油層。千22塊蓮花油層埋深986.5-1181.6m,具蓮1、蓮2兩套油水組合,蓮1油組全區發育穩定,平均厚度22.5m,蓮2油組變化大,由西向東逐漸變厚。平均孔隙度28.7%,滲透率496×10-3um2;屬高孔-中高滲型儲層。大凌河油層油藏埋深-800~-1000米之間,大I油層頂面-800~-850米之間,大II油層頂面-880~-960米之間。含油井段厚度一般在15-45米之間。大凌河油層厚度差異大,中部發育較厚,向兩側逐漸變薄。大凌河油層中部發育為純油藏,邊部有底水,油水界面為-900~-980米之間。
1.4 流體性質
200C蓮花原油密度0.9603g/cm3;500C地面脫氣原油粘度393.6mpa.s;含蠟量4.68%;膠質+瀝青質含量27.48%,凝固點-19℃,屬低凝固點普通稠油。地層水總礦化度2937mg/l。20℃時,大凌河原油密度0.9756g/cm3,50℃密度為0.9594g/cm3。50℃地面脫氣原油粘度1806.07mpa·s,凝固點-1℃,原油含蠟量4.56%,膠質+瀝青質含量25.65%。大凌河油層地層水為NaHCO3型,總礦化度為1178.63mg/l。
1.5 油藏具有正常溫度和壓力系統
據實測地層壓力和溫度資料,該油藏折算地溫梯度為3.63℃/100m,地層壓力系數為0.96,均屬正常系統,千22塊油層溫度50℃,原始地層壓力10.63Mpa。
2 開發歷程及現狀
2.1 開發歷程
千22塊于1992年3月以蒸汽吞吐方式投入開發,初期采用118m井距,正方形井網開采,布油井41口。1995年進行加密調整,布新井15口,井距調整為83m,2000年擴邊調整,布新井7口。由于多周期高速蒸汽吞吐開采,地層壓力下降較快,蒸汽吞吐效果變差,為此1996年7月決定轉為注水開發,目的是盡快恢復地層壓力,以改善本區塊開發效果。
千22塊自1996年7月轉注以來,對油水井采取了多項調整挖潛措施,期間經歷了常規注水,周期注水,交替注采以及化學劑輔助驅油試驗。只有在交替注采期間油井見效明顯,但從整體生產形式上存在三升一降的局面,即液量升,含水升,動液面升,日產油下降的局勢。綜合分析得出單純依靠注水已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于是2008年2月對區塊內所有注水井實施停注水。停注水后油井生產呈現高液量高含水的狀態。為了充分挖掘區塊潛能,我們將生產方向轉移到水井上,并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實施后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2 開發現狀
截止2010年9月該塊蓮花油層油井總井39口,開井33口,日產油34t,日產水432t,綜合含水92.7%,累積產油99.19×104t,累積產水402.99×104t,累注汽170.75×104t。注水井17口,累積注水達288.79×104m3,采油速度0.44%,采出程度35.68%,區塊累積虧空49.93×104m3。
3 水井潛力分析及實施情況
3.1 蓮Ⅱ油層再動用潛力分析
依據1998年《千22塊蓮花油層水驅效果跟蹤評價》成果中,對井組分層采油量的模擬,可知蓮1油層采出程度為31.7%,蓮2油層采出程度為15.4%,遠低于蓮1油層。98年以來,開發方式沒有大的改變。因此可借用該成果,初步確定潛力層為蓮Ⅱ油層組,具體依據為:縱向上蓮Ⅱ油層受注水影響小,具有一定剩余油。
千22塊96年7月轉為注水開發時,塊內已有21口井在注水前就已封堵蓮2油層。因此蓮1油層與注水井聯通好,受水效也最為明顯,蓮1油井目前均為高含水。這可從油井環空產液剖面成果證明。
蓮2油層由于發育不穩定,且油層較薄,投產時只有20口井單獨生產蓮2油層,這20口井中單井初期最高日產油可達45噸,平均單井吞吐輪次2.5輪,累產油量為4133.5噸。這20口井在產量下降后即補開蓮1油層合采或單采,而返層時還有平均日產油3.8噸。根據期末產量及綜合含水情況分析蓮2油層具有一定的剩余油。
3.2 蓮Ⅰ3預留避水薄油層潛力狀況
早期投產油井中,多數油井在油水界面處預留有5-10米的避水薄油層,據統計目前有8口注水井蓮Ⅰ3油層未射開。統計油井中補射蓮Ⅰ3油層生產的油井8口,平均單井射開厚度11.2/米/4.4層,實現單井增油1467噸的效果。借鑒油井措施后的效果,認為該薄油層具有一定再動用潛力,可對這部分注水井實施補射措施。
3.3 大凌河油層
千22塊中部分67-72排之間油水井普遍發育大凌河油層,其中69-70排之間厚度最大。近幾年累計上返大凌河油層17口井,平均單井射開厚度22.9米/6層,截止目前累增油110601噸。隨著近幾年對大凌河油層的挖潛使千12塊一直超產線上運行。因此,借鑒近幾年上返大凌河油層的效果,可在水井中優選構造位置好且油層發育穩定的油井上返大凌河油層。
3.4 對比單井縱向上動用狀況,對動用程度低油層實施選層注汽
在普查水井資料時,對單井縱向上油層動用狀況及注水情況進行統計對比,發現后期轉注水的千12-75-455井,在轉注水前補層蓮Ⅰ1,僅生產50天,累產油251噸,最高日產油9噸,根據方案要求就轉為注水開發。說明該井蓮Ⅰ1油層動用程度低地下虧空小,尚有開采蓮Ⅰ1空間,所以對75-455實施單注蓮Ⅰ1油層。
3.5 措施實施情況
截止2012年6月,在水井中優選蓮Ⅱ油層注汽實施2井次,實施蓮Ⅰ3薄油層試采3井次,水井上返大凌河油層1井次,優選動用程度低油層進行選層注汽1井次,措施成功率100%,累計增油2145t,措施增油明顯,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4 結論與建議
4.1 千22塊蓮花油層剩余油主要分布在蓮2油層組。
4.2 蓮花避水薄油層有一定挖潛潛力,可繼續選井試采。
4.3 優選井況好的水井繼續實施選層注汽。
參考文獻
[1]孫祖嶺,劉志華,等.采油地質工[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29~30.
[2]夢凡勤,張寶龍,等.曙一區超稠油出水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特種油氣藏,2007,14(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