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是經濟能夠發展的重要條件。文章主要講述了國內水資源具有的問題,并且對水資源出現的問題原因展開了解析,同時建議如何保護水資源。
關鍵詞:水資源;存在問題;原因;對策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是經濟能夠發展的重要條件。因為我國存在嚴重的水資源分布不均的情況,人口數量多的地方水資源少,水資源和經濟發展成反比例,水資源緊缺、水旱現象嚴重、水污染等問題都相當凸顯,導致保護水資源廣受人們關注,成了首要解決治理的問題之一。但是水資源存在的問題并不是偶然發生的,是因為人類生活發展中慢慢積累出的問題,并且水資源受到破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類的發展。
1 我國水資源存在的問題
1.1 水資源短缺,水旱災害頻發
我國水資源緊缺,在全球國家中都位于前列。根據計算,國內平均每個人擁有的水資源不到二千二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每人擁有的水資源的四分之一,國內六百多個城市中,三分之二的城市存在水資源不足的情況。并且,伴隨著經濟的前進、人口數量的增長,全國用水量急劇上升,大約在2030年會處在一個用水高峰期,會進入水資源嚴重不足的時期。水在孕育人類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破壞,水旱的出現對人類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我國有百分之十的土地處在洪水的威脅中,尤其在河流的中下游區域以及臨海區域,水災經常出現。由于水災的出現,我國每年平均會有一千一百多億元的經濟損失,有一千三百三十三點三三公頃的耕地受災。并且,國內旱災損失也很嚴峻。根據有關資料計算,當下全國每年會有三百到四百億平方米的土地經受旱災,很多地域出現城市和農村爭水、農業和工業爭水的現象,超采水資源現象越來越嚴重。每年都會有上千萬人口出現用水困難,平均每年會造成二千三百多億元的工業損失。
1.2 水體污染
水資源受到的破壞更是讓人驚訝。根據統計,國內平均每年都會向水域排泄三百六十億噸的廢水,有一半的水域因為受到破壞而不能飲用;全國三分之二的江河受到破壞,全國七大主要江河中遼河、黃河、松花江受破壞的情況最嚴重;全國四大海中東海、渤海受破壞程度最深。全國七大江河和滇池、巢湖以及太湖中,能夠達到水質標準的水源僅有百分之三十六點九;水質在四級、五級的河流站了百分之六十三點一,這里劣質水域占了百分之三十七點七;城市水域以及大型河流都差不多為中度破壞;百分之七十五的湖水出現富營養化現象;部分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2 我國水資源惡化的原因
2.1 對水資源認識不足
最開始出現圍湖造田時,被認為是人類改造自然地重大舉措。很多大型水利的創建只是為了蓄水,缺少生態思想,有的項目不符合生態環境的發展。在建筑大西海子水庫時,破壞塔里木河,使塔里木河周圍的綠洲變成了沙漠;阻截黑河,導致了現在沙漠的源頭。水以及土壤的流失、土地慢慢的沙漠化,頻頻出現的自然災害時刻在給人類預警。
2.2 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當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濫用職權、人治大于法制的現象仍嚴重存在。沒有充分考慮對水體可能造成傷害就進行資源開發,結果是越開發對水資源的破壞越嚴重。歷史形成的條塊分割的管理體制不適應環保跨部門、跨行業管理的需要。責、權、利不明確造成資源大家爭、問題互相推諉,對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十分不利。
2.3 粗放式開發利用
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增長而忽視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能力的粗放式開發利用是水問題產生并惡化的主要原因。曾經很少為盲目擴張的人類活動劃出一個不可侵犯的“禁區”,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把“夕陽工程”引入我國,在求得經濟暫時快速發展的同時,卻嚴重污染破壞了生態環境。按國際通行標準,河流的開發利用率不應超過40%,但在實際生產活動中并未達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本身雖沒有不好,但這應當是建立在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的經濟建設之上的。
3 保護水資源的對策
3.1 加強環境責任意識,以利環境資源的永續利用
環境能源的可循環使用,就是說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的需要,還能夠不對環境造成破壞;不僅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需要,也不會對子孫的需要造成威脅。人類不能站在自然環境的對立面上開展人類的活動,也不能有對自然環境消極順從或者放縱征服的思想,而是應該把人類生存和自然環境結合起來,和諧共同發展。人類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主要表現在環境公平。環境公平主要是指在使用自然資源時全部的使用者都是平等的一樣的,沒有任何主體擁有特殊的權利,在做任何可能會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工作時,要具有保護自然資源的使命感;無論是什么權利的主體對環境造成破壞的時候都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置。為了人類和自然環境能夠和諧共同發展,人類一定要遵守這兩項準則:能夠促進人類發展以及保護自然環境為前提的活動。尊重環境、愛護環境、完成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前進目標。
3.2 資源消耗由“借貸式”轉為“預付式”
國內資源很長時間內開發方式都是粗放式,對湖泊能源的使用從沒有全部開采到過度開采,從單一的方式到綜合方式開采的過度發展。伴隨著對湖水能源的開采持續加深,對湖水資源長期進行沒有補償、沒有秩序、沒有計劃的開采,導致湖水能源受到很大的損傷。這里湖水中的生物因為過度的開采行為持續加重,很多生物物種面臨著不能再生現象。能源分為可循環使用和不可循環使用兩種方式。不能再生性資源就顯得特別的重要。為了能夠符合人類和自然資源和諧發展并非制約自然資源的狀態,不能在環境中使用提前支取的行為,先破壞再修整,利息是人類所償還不清的。應該能夠設想到殺雞取卵的結果,所以要呵護環境,只有預付給環境,才能得到環境的補償。現在對環境的心態,就是將來對環境的心態,同一人類,怎樣面對將來,也應該怎樣面對當下。對后代人類的利益著想,是人類理智的表現。從歷史中能夠得到,一個社會假如不能思考以后未來社會的發展,很快就會迷失了自己未來的發展心態,它就會迷失了當前發展的方向,很快社會就會瓦解。從利益方面來講,也就是從現代人的本身功利出發,對將來的發展也是理智的。
3.3 做到消費無害化
按照生態道德科學角度出發適當的消費是對環境沒有威脅的。就是要求人們在全部的消費活動中,從商品的策劃制造、包裝、任何方式的消費都要在掌控之中,要求對環境不產生任何威脅或者把對環境的污染減小到最小化。這里的掌控包含對措施、技巧上的,同時也包含職責和道德上的。要按照無污染、持續再用的準則,使用適宜的原材料開展策劃制造,避免對環境產生威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把污染控制在人們能掌握的能力下,不使用含有CFC的冰箱、不使用含磷的洗衣粉、不使用貢作為觸媒等。這就需要在生產園區內開展合理的劃分;組建生態合理的產業結構;聯合園區內單位進行改革創新,進一步完善園區內供水排水污水等體系。人們最后總會了解,在環保方面,需要全體人們攜手共同處理才能完成。就像人們隨手就扔的舊電池,會以為和環境以及水資源沒有任何聯系,真實情況是廢電池中的電解液物質相當難處置,對水源質量影響很大。所以保護環境,是需要每個人從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實現環保。
參考文獻
[1]李鵬程.當代文化哲學的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3.
[2]佘正榮.生態智慧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