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腸菌群的定義:大腸菌群(coliform group)是指一大群需氧或兼性厭氧、在37℃培養24h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孢桿菌。大腸菌群不是細菌學上的分類命名,而是根據衛生學方面的要求,提出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即作為食品、水體等是否受過人畜糞便污染的指示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并非完全一致。根據進一步的生化試驗,可將這群細菌再分為大腸艾希氏菌(俗稱大腸桿菌)、弗氏檸檬酸桿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大腸菌群的檢驗基于它能分解乳糖能產酸產氣、革蘭氏染色陰性的重要特點。
關鍵詞:大腸菌群;發酵法;平板法;產酸產氣
大腸菌群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于溫血動物糞便、人類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1 大腸菌群檢驗方法
由于大腸菌群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即: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因此大腸菌群的檢測一般都是按照它的定義進行。
目前國內采用的食品大腸菌群檢測方法主要有國家標準《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 大腸菌群的檢驗》GB/T4789.3-2003,《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大腸菌群計數》GB4789.3-2010,《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GB/T8538-2008, 《生活飲用水檢驗方法》GB5750-2006。
加拿大的Sharp AN博士等(1974)首次報道。其基本原理是:以疏水物質在5cm2、孔徑為0.45?滋m的濾膜上,橫豎各刻印40條線,將濾膜分為1600個小格,以疏水線作為柵欄,防止菌落擴散。樣品稀釋液首先通過5?滋m的前濾器過濾,再通過0.45?滋m的HGMF濾膜過濾,然后根據所需檢驗菌的特性,將濾膜置于不同的選擇培養基上培養24h~48h,陽性菌落即可通過顯色而進行鑒定,如果是大腸菌群則呈藍色。根據陽性菌落數查“陽性菌落數與單位生長最近似值換算表”即可得出單位樣品中大腸菌群的MPN。本法可在24h~30h得出結果,大腸菌群準確率為100%,無假陽性。該法的優點在于:只使用單一的稀釋度,大大減少了檢驗過程中的隨機誤差和系統誤差;在過濾時除掉了所含的一些固體物質,及一些不利于細菌生長的可溶性物質,便于細菌的生長;因為濾膜先在營養瓊脂上培養4h~5h,再轉移到選擇性培養基,使受傷細菌得以恢復,因此縮短了檢出時間,提高了靈敏度。
1.4.2 GB5750-2006 濾膜法
用孔徑為0.45μm的微孔濾膜過濾水樣,細菌被截留在濾膜上,將濾膜貼在選擇性培養基上,經培養后,計數生長在濾膜上的典型大腸菌群菌落數。
(1)過濾水樣
用無菌鑷子夾取滅菌濾膜邊緣部分,將粗糙面向上,貼放在已滅菌的濾床上,固定好濾器,將100mL水浴(如水樣含菌數較多,可減少過濾水樣量,或將水樣稀釋)注入濾器中,打開濾器閥門,在負0.5大氣壓下抽濾。
(2)培養
水樣濾完后,再抽氣約5s,關上濾器閥門,取下濾器,用滅菌鑷子夾取濾膜邊緣部分,移放在品紅亞硫酸鈉培養基(36.1.3.1)上,濾膜截留細菌面向上,濾膜應與培養基完全貼緊,兩者間不得留有氣泡,然后將平皿倒置,放入37℃恒溫箱內培養22~24h。
(3)觀察結果
挑出符合下列特征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1)紫紅色,具有金屬光澤的菌落;(2)深紅色,不帶或略帶金屬光澤的菌落;(3)淡紅色,中心色較深的菌落。
凡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無芽胞桿菌,再接種乳糖蛋白胨培養基液,于37℃培養24h,有產酸產氣者,則判定為總大腸菌群陽性。
(4)計算濾膜上生長的總大腸菌群數
總大腸菌群菌落數(CFU/100mL)=水樣中的總大腸菌群數報告之(CFU/100mL)/過濾的水樣體積(mL)
2 結果與討論
大腸菌群各檢測方法比較表3。
在大腸菌群檢測方法中發酵法是傳統的檢測方法,GB4789.3-2003操作步驟繁雜、干擾因素多,需要操作者有一定的技術和相對豐富的實踐經驗。消耗的時間和人力較多。適于檢測大腸菌群含量較低的樣品。GB4789.3-2010第一法MPN計數法步驟少,操作簡單,實驗現象明顯,靈敏度高,是國際上通用的檢測方法。適于檢測大腸菌群含量較低的樣品。但是實驗結果的單位是MPN/ml(g),與很多食品標準單位MPN/100ml(g)不一致,使用受到了制約。GB4789.3-2010第二法平板計數法適于檢測含量較高的樣品,檢驗結果比較精確。濾膜法對設備的要求較前幾種方法高,步驟繁瑣,觀察結果不方便,計算繁瑣。紙片快速檢測法的特點在于檢測時間短,步驟簡單方便,適于需要大量快速的檢測機構的檢測,成本相對高。傳統方法具有原理簡單、費用較低、利于推廣的優點,因此仍是常規監測中的主要檢測方法。
3 結束語
大腸菌群的檢驗基于它能分解乳糖能產酸產氣、革蘭氏染色陰性的重要特點,傳統的方法都是通過兩步或三步的發酵法。原理簡單、費用較低,利于推廣的優點,因此仍是常規監測中的主要檢測方法。消耗的人力和時間較多,對于某些保質期不長的食品來說,影響了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對于檢測量較大的檢驗機構來說成本較高。通過實踐經驗的積累,對以上幾種方法的比較后,我認為在實踐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國家標準,靈活采用各種方法進行檢驗,既能保證實驗準確性,也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張少鋒.劉國強.糞大腸菌群檢測方法及研究進展[J].海洋通報,2008,27(3),102-106.
[2]高瑞坤.美國環保署的大腸菌群檢測技術[J].福建分析測試,2006,
15(2),36.37.
[3]王建龍.PCR技術檢測水體中 大腸菌群的研究[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24(7),60-64.
[4]王建龍.熒光原位雜交(FISH)技術檢測水體中 大腸菌群研究[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424(2),70-73.
作者簡介:易林(1975,11-),男,云南廣南(籍貫),現職稱:工程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微生物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