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兩岸三地有一批執著的音樂愛好者或稱“樂迷”,對于國外的音樂名家包括諸如指揮家、鋼琴家、小提琴家、歌唱家趨之若鶩,追捧有加。大抵是出于熱愛與仰慕之情,他們總是為這些音樂家冠以“大師”、“三大”、“十大”之類的溢美之詞。就當時來說,這種稱謂應該起源于音樂圈,后來又擴展到其他藝術門類。一般而言,這僅僅是出自一種情感因素,而不含有刻意的商業目的,更沒有任何像“福布斯”評選世界五百強企業或“留聲機”評選白金唱片那樣明確的標準,能為當得起這些頭銜的音樂家作出理智的分析,它只不過是傳播于小眾的俚語而已。
時至今日,這種看似模糊的稱謂已被不少傳媒正式使用。為吸引受眾的眼球和追求明確的商業目的,在未經公開透明的論證之下,一些傳媒就輕率地拿來包裝國內外音樂家,作為其宣傳的手段。
先說“大”字,根據漢字詞源,該字有人或樹木出頭之說,出頭即排在前頭、排在他人之前之意,如在家庭中大哥、大姐一定是年長于其他兄弟姐妹。另外,“大”也包含至尊之意,比如大王、大帥、大師等。
近年來,強勢媒體策劃推出“十大鋼琴家”、“十大小提琴家”、“十大大提琴家”、“十大歌唱家”等系列音樂會。姑且不論這些入選的“大”音樂家是否在技藝、修養、人品等方面在業內稱得起“老大”,至少受眾沒有見到他們入選大音樂家的客觀評判標準,因而難以以理服人。倘若說成“十位音樂家”音樂會則更為妥當,既少了不少爭議,也避免了大可不必的虛張之勢。
其次,在我國對于“家”字也有濫用之嫌。曾幾何時,“專家”滿天飛,以至于被戲稱為“磚家”。事實上,即使是專家,也不過是有某種專門學識或從事某種專門活動的人,更沒有必要成為炫耀的資本。不管是從事藝術、科技還是其他任何行業的人都是平等的,當然他們成為專家的機會也應是平等的。“家”字在音樂圈還來源于對外文的翻譯,比如pianisit(鋼琴家)、conductor(指揮家),其本意是指彈鋼琴的人或指揮的人,若翻譯成“者”更為接近原意。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約定俗成的“者”變成了“家”,而“家”又與“專家”之意相貼,無形中就提升了被稱呼者的級別。而像“大師”這種稱呼,也是一種對“家”字的濫用。
為了對藝術與受眾負責,為了樹立良好的學術氛圍,也為了在青少年中倡導求真務實的精神,“大”、“家”還是慎用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