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
牙墻迎海舶,銅鼓賽江神。
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贊美銅鼓的名句。對我們處在文明高度發展的現代人來說,銅鼓已成為一種很陌生的古代少數民族樂器,關于它的來源、它的制作工藝和它內在的含義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團迷霧。
銅鼓的神秘奇特首先表現在它的起源上,由于銅鼓鑄造工藝的失傳,銅鼓的來源十分有限,當今使用的銅鼓也是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或者是偶爾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它們的真正來歷已無從可考。在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銅鼓是一種神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它的來歷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布依族、苗族人認為,銅鼓是海龍王送給他們的寶物;廣西南丹白褲瑤族人認為銅鼓是猴王送來的;壯族人認為銅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雷公就是靠銅鼓來耍威風的,連天上的太陽都是雷王的銅鼓變成的;而水族人則認為,銅鼓是水族工匠仿秦始皇皇宮門外的一個銅鼓造的,又說水族原有的銅鼓又笨重又沙啞,后經孔明點化,加以改造才變輕便,聲音也變洪亮了的。
撩開銅鼓起源傳說神秘的面紗,銅鼓研究專家們經過千辛萬苦,給了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原來銅鼓是古代的炊器——銅釜演變而來的。云南楚雄萬家壩春秋戰國時期墓葬出土的銅鼓是至今所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銅鼓,這些銅鼓外形都很粗糙,外壁沒有花紋,內壁卻有花紋,說明原來就是倒放著的,不然內壁的花紋怎么能叫人看得見呢?銅鼓出土時還與銅釜共存,鼓面帶有煙熏痕跡,說明這些銅鼓確曾作炊具用過,證實了銅鼓來源于銅釜的推斷。有的專家還進一步論證,銅鼓上最早出現的紋飾——鼓面中心太陽紋,其原始意義并不在于表現太陽,而是表現火星。原始銅鼓的鼓面和銅釜的底面都是光素無紋的,只有稍后才出現一個很草率的四角光芒的圖案。那時銅鼓還沒有脫離炊具成為專門的樂器,作為炊具,鼓面朝下,鼓面中心正是火灼的地方。這個四角光芒的圖案就是火的象征,萬家壩出土銅鼓的鼓面光芒多少不一,長短不齊,不正像一團火或火燃燒起的光焰嗎?隨著銅鼓的發展,當它脫離炊具而定型后,鼓面不再向下,這種裝飾花紋也就發生了變異,成為一種光芒四射的太陽紋。
銅鼓的神奇還表現在各種各樣的裝飾上,其中最多的是青蛙雕飾。青蛙為什么能得到銅鼓鑄造者的如此青睞呢?可以說青蛙寄托了銅鼓民族的許多情結。使用銅鼓的民族是農耕民族,農業的豐收對他們至關重要。青蛙冬眠春出,與明媚的春光和滋潤萬物的春雨一起來到人間, 給人們帶來豐收的預兆,而且青蛙以昆蟲為食,可以保護莊稼不受害蟲侵害。同時,在神話中,青蛙是天公的少爺,是雨的“使者”,蛙鳴就是下雨的前兆。緬甸克耶族把銅鼓稱為蛙鼓,至今每逢求神祈雨時還是敲奏銅鼓。也有人認為,飾鼓以青蛙,反映了我國南方和東南亞古老民族地區的一種共同信仰——崇拜青蛙。唐朝時已把青蛙視為“銅鼓精”,滇緬邊境崇山峻嶺中居住的佤族人認為青蛙精是他們的祖先,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用青銅鑄成鼓,鼓面上鑄出青蛙塑像。廣西東蘭、南丹等地的壯族自古就有埋蛙婆的習俗。為祈禱豐年,每當舊歷元旦,青年男女爭先恐后到田中捉青蛙,先捉到的叫螞(青蛙)頭,裝在竹筒里,由二人抬著游鄉,挨家挨戶唱螞歌,各家按例向他們贈送錢米,然后選擇吉日送青蛙上山安葬,他們還把這種儀式刻在銅鼓上。廣西盤瑤因崇拜青蛙,而忌吃青蛙。海南島五指山區的黎族,把青蛙鑄在銅鑼頂端的三只環扣上,把青蛙圖案編繡在衣服上,甚至在進行文身時,都會把青蛙圖案刺在自己的膚體上。也有人認為,鼓面中心既然是太陽,環踞四周的立體青蛙就應該叫蟾蜍。遠在宋代就有銅鼓飾蟾蜍的記載。根據民間傳說,嫦娥奔月,化為蟾蜍,而為月精。蟾蜍代表月亮,正與中心的太陽相對應。這種蟾蜍已見于漢代帛畫和銘旌上,也見于漢畫像石上。有人認為,蟾蜍能從月中降受天祿天人,飾鼓以蟾,取其吉利。
銅鼓的神奇還表現在它除了樂器功能外,也可以作為祭祀器、陳列品、貯貝器使用,具有了禮器的特征,銅鼓之于南方貴族,猶如銅鼎之于中原貴族。貯貝器是古代滇人特有的器具,其形制系由銅鼓演變而來,出土于云南晉寧石寨山西漢滇貴族墓地的詛盟場面,貯貝器的器蓋上鑄出一座華貴的干欄式房屋,一群貴族端坐在臺上,滇國女貴族正與其他貴族舉行隆重的“詛盟”儀式,在會盟臺的左、右、后方陳列著16面銅鼓,用于象征貴族擁有充當“盟主”的權力。在人間享受擁有銅鼓特權的貴族統治者,也想在死后把這種特權帶到陰間去,因此銅鼓也不免用來作死者的陪葬品。云南晉寧石寨山滇王墓、廣西貴縣羅泊灣南越國桂林郡最高官吏墓葬、貴州南宋播州土司楊粲夫婦墓等都曾出土銅鼓。廣西西林普馱西漢句町國首領的墓葬,還用四面銅鼓互相套合作為葬具盛放人骨和陪葬品,更是特殊的葬儀。貴州赫章可樂西漢墓的銅鼓出土時套在死者的頭部,這種“套頭葬”是古夜郎民族的特殊葬式,能使用銅鼓套頭者,應是有一定地位的人。
銅鼓除代表權力外,還可以作為財富的象征。戰國西漢時期,云南流通的貨幣是海貝,在滇國貴族墓中,常有裝滿貝幣的銅鼓,滇人甚至仿造銅鼓之形制制作專門裝載貨貝的銅貯貝器。牛被滇國貴族視為財富的象征,一件五牛貯貝器中——牛立于銅鼓之上,其表現財富的內涵就更明顯了。因為銅鼓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所以銅鼓歷來就是價格昂貴之物。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中原的商人曾將“國之重寶”的銅錢偷運到兩廣一帶,賣給當地的“夷人”(即少數民族),夷人將銅錢熔化,用來鑄造銅鼓。在這些夷人看來,就是按斤兩計算,銅鼓也比當時流通的錢幣還貴重得多。到了明代,銅鼓的價錢更是上漲,鼓聲洪亮的鼓稱為上等鼓,用1000頭牛才能換來一只銅鼓,次者也需要幾百頭牛對換。統治者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都重價求購,因此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銅鼓。銅鼓本身就是一種財富。
銅鼓作為樂器給人們帶來了歡快和興奮,在享受這種快樂時,人們還深信銅鼓內部一定蘊藏著一種超自然的神奇力量。由于這些原因,銅鼓從其開始便被神化,被人們奉為神靈。古今許多民族使用銅鼓求雨、作葬具、祭祀祖先或神靈、祈求豐收,都是相信銅鼓具有神力的表現。關于銅鼓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和禁忌,使用和保存銅鼓有一系列儀式,甚至銅鼓本身也成為祭祀對象,如云南晉寧石寨山漢代銅房屋模型供奉人頭的小龕之下,供有銅鼓,這些銅鼓并不用于敲擊,似作為祭拜對象。云南晉寧石寨山西漢墓地的“殺人祭銅鼓”蓋飾貯貝器上也形象地反映了祭祀銅鼓的場面。這件貯貝器的蓋面以三面豎立疊置的銅鼓為中心,環繞銅鼓的是正在舉行祭禮的人,旁邊有縛于碑上的犧牲和奠祭者,整個場面以血祭儀式為重點。
因為銅鼓作為權力重器用于陳設,除了追求其數量之多和花紋之精以外,也追求其形體之大,以至“鼓唯高大為貴”,面徑超過一米以上的大銅鼓競相鑄造,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了頂峰。如廣西北海曾出土一件西漢時期的銅鼓,鼓面直徑有165厘米,重600斤,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銅鼓,被譽為“銅鼓之王”。這巨大的銅鼓是如何制造出來的,還是一個謎,據說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西南地區,曾試圖按古代制作銅鼓方法制作一個大銅鼓,做了多次試驗都沒有成功地制造出來。
時光流逝,人類一代一代從大地上消失,而這銅鼓之聲卻始終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千古不滅,還時常響徹在現代南方少數民族的村寨中,那淳樸的古風像化石一般承傳下來,讓我們感受到了銅鼓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