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小演奏家》編輯部有幸被知名的柏斯集團邀請,去參觀坐落在湖北宜昌的制琴工廠。雖說我們這些天天和音樂、文字打交道的編輯們對鋼琴很熟悉,有時還自稱是半個鋼琴專家,但是要說能看著一架嶄新的鋼琴從一塊塊木板、一個個鉚釘最后變身成一個完美的、透著低調華麗色彩的藝術品,心里還是免不了激動萬分。這讓我突然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美國影片《海上鋼琴師》,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鋼琴就是鋼琴家心中的船,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守候……
到達宜昌稍作休息,我和孫編輯就向柏斯集團的工作人員詢問了此行的具體安排。很快我們便得知,原來一架鋼琴的制作并不是在一家工廠完成的,而是由幾家配套工廠分別流水作業,最后總裝完成制作,有點像制造汽車的流程。看來,我們這些音樂雜志的內行人,實實在在是制琴行業的門外漢。
提起柏斯可能許多人并不熟悉,但說起長江鋼琴、卡哇伊電子鋼琴,估計大家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其實這兩種鋼琴就是柏斯集團生產的。柏斯音樂集團1986年始創于香港,2000年在人杰地靈的湖北宜昌投資建廠,經過十三年的發展,現已成為國內第三大樂器制造廠商。
宜昌的天總是亮得這么早,看著外面的絲絲細雨,我們來到了工廠車間門口,還沒有進去就已經聽到了機器的轟鳴聲,制作鋼琴需要這么大動靜嗎?我好奇地走進工廠。
進去后就明白了,這個車間是鋼琴“骨骼”的制造地,從遍布車間的木料就可以看出,鋼琴所用的板材全部出自這里,從最大件的琴身板面到精細的懸錘、鍵盤,每一個部件都在工作人員精細的操作下切割制作出來,為了保證部件質量,每個部件在層層把關下才最后收集完成。
在參觀制作過程中,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鋼琴琴弦的校準。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鋼琴內還有琴弦,這讓學小提琴的我感到既好奇又驚喜,好奇是因為鋼琴不是應該都是由鋼材的運作發聲的嗎?驚喜是在這里我終于找到了“樂器皇帝”和“樂器皇后”的共同點。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在所有的樂器中,鋼琴應該是最像機器的了,更確切地說,它簡直就是一種機器,人用手操作的機器。其尊容談不上優美,故此畫家們很少讓它入畫。然而人機結合,人機相遇,它忽地靈通了!彈貝多芬,如哲人之沉思雄辯;彈肖邦,如吟詩;彈德彪西,如作畫,它竟兼有詩人、畫家、哲人、鼓動家的氣質。尼采、托爾斯泰、阿道爾諾們愛之,彈之,當然不是沒有緣故了。想想看吧,世無鋼琴,我們也就沒有莫扎特的二十幾部鋼琴協奏曲;也就沒有貝多芬的奏鳴曲;沒有肖邦的那些鋼琴音詩;德彪西的“鋼琴畫”也就不可得而賞之了。那人間將是何等的荒涼和寂寞啊!
而在此行中,我也近距離地接觸到了自動鋼琴演奏系統的奇妙與震撼。
自動鋼琴演奏是基于當鋼琴閑置過久沒人演奏卻由想聽的人發明的,試想誰愿意把一臺本應該盡情歡唱的具有靈魂的機器擺在那里落灰呢?而現代自動鋼琴(出現在本世紀八十年代)是隨著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用自動控制系統控制鋼琴自動演奏而成的,系統讓安裝在鍵盤底端的動力部分推動鋼琴的榔頭發出聲音,然后隨著各部件的不斷完善,鋼琴演奏的表現力也大大豐富了。
這一技術能夠精確控制琴鍵與鋼琴踏板,從而使鋼琴能夠非常逼真地表達情感,其聲音效果如耳語般輕柔,動感范圍廣,琴鍵和鋼琴踏板反應快,可更好地調節演奏音量。而且,當真人演奏時,系統會記住演奏者的演奏過程,然后自動進行彈奏,半個音都不會錯。在自動演奏鋼琴時,那種輕柔的音樂絕對會讓你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類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發展所賦于它的,鋼琴作為樂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求,鋼琴的發展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精神生活不斷發展的狀態。然而,鋼琴的整個演變過程可以追溯到六百多年前,即現代鋼琴出現之前,鋼琴已存在了三百多年,我們稱這一階段的鋼琴為古鋼琴。現代鋼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鋼琴質的發展與飛躍。若沒有古鋼琴所發展的“量”的積累,也就不會產生1709年古鋼琴“質”的飛躍。所以說,讓這么一樣擁有歷史和文化的樂器散發出更耀眼的光芒,是我們每一個音樂人的責任,也是每一個愛好鋼琴、愛好音樂的人的夢想。
短短的幾天參觀之行結束了,回味之余更多的是思考,思考的是怎么樣能讓這件有思想的靈魂樂器更多地走進平常百姓家,讓更多的孩子得到美好音樂的洗禮,就像沐浴在春風細雨中,伴隨著鋼琴一起成長,一起走向更美妙的音樂世界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