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塞爾金(Rudolf Serkin)
塞金是當今五大鋼琴家之一(紐約時報所選),他的演奏形態端正而感情細膩,他的演奏給人的感覺是內在的充實感而不是華麗,他的拿手曲目是莫扎特、貝多芬及德奧浪漫派的作品。從他的演奏中可感覺出他的熱情洋溢、技巧純熟,動作相當夸張,音樂在嘴邊不停的哼唱,他雖然是鋼琴大師,但限于他的觸鍵方式很少改變,所以他不屬于技巧與風格燦爛的演奏家,他的最大特點是對音樂能進行深入探討,然后展現出明朗的建筑性。
1. 如何練習:
①每天都需長時間練習,練過5小時候才進入狀態。
②用慢速和快速練,不用中速練,但加上表情。
③練習曲用Moscheles、Hummel、Thalberg、Liszt等,很少用Czerny。
④強調技巧的重要性,沒有技巧就沒有音樂。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強調音階、琶音等基本技巧練習,但不用哈農。
3. 如何背譜:
①指法的記憶,是危險而不可信賴的。
②我靠不知不覺地回憶記譜。
③也用分析。
④我無法想象一句一句背,譜子一直跟著我,甚至使我無法睡覺。
亞圖·施納伯(Artur Schnabel)
史納伯是那時奧地利帝國的大鋼琴家兼偉大的教師,他是雷謝狄斯基(Leschetizky)的門生,他是第一位被稱為貝多芬專家的演奏家。當代的鋼琴演奏家或者教師都以師襲史納伯為榮,甚至以他這一系的教學系統而自夸。
1. 如何練琴:
①最初較為注重技巧練習。
②有了技巧后,把技巧放在第二位,否則會變成單純的技巧家。
③音樂注重直覺。
④強調音樂的詮釋,要忠于原譜。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教學時注重技巧練習。
威廉·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
巴克豪斯生于德國的萊比錫,是德國的文化與音樂中心,巴克豪斯自幼師從艾洛斯、烈根德弗,1891年進入萊比錫音樂學院,畢業后移居法蘭克福,隨當時有名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德爾貝特學習。德爾貝特教他最拿手的“貝多芬作品詮釋”。1900年,巴克豪斯初次在倫敦登臺,一鳴驚人。他除了21歲時應聘為英國曼徹斯特音樂學院教授及1907年23歲在仲德斯豪音樂學院任教外,自始至終都以演奏家的身份活躍于舞臺上。
1. 如何練習:
①強調音階、琶音及巴赫,這是他的技巧基礎,75歲時,每天練半小時以上的音階琶音。
②不能因為有復雜的技巧就認為是難曲,即使最簡單的莫扎特樂曲,要做到完美也是困難的。
③不要只練那些幾分鐘就能彈出的音群,優美旋律的曲子,這對演奏家是危險的。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一生都在練音樂、琶音,但都加上表情。
華爾特·紀瑟金(Watter Gieseking)
紀瑟金出生于法國的里昂,四歲開始彈鋼琴,據說他在6歲的時候在法國貴婦人面前彈奏舒曼的《幻想曲作品17號》。8歲寫了奏鳴曲,10歲進入德國漢諾威的市立音樂學校,接受卡爾·賴瑪(K·Lei-mer)指導,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老師。他初次正式登臺是在20歲,而且一鳴驚人,3個月內演奏六場貝多芬的全部奏鳴曲。
1. 如何練琴:
①強調尋求人最自然的姿勢彈奏。
②練習要求絕對正確,即使ppp和pp都要清楚區分。
③注重耳朵訓練、注意聽自己的演奏,要以批判別人的態度來聽自己的。
④音節練習要求以快速彈奏ppp的音量。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要練習音階、琶音能從ppp~fff間彈出各種等級的音量,還要用ppp和最快的速度彈音階、琶音。
3. 如何背譜:
可以不用琴練習,就可以背譜。
■西西里·珍哈德(Cecile Genhart)
珍哈德是美國伊斯特曼(Eastman)音樂學院的著名老一輩教授,于1975年退休,訓練出許多優秀的學生。她跟艾德溫·費雪(Edwein Fischer)、法國的菲利浦(Philipp)曾彈奏音樂給布索尼(Busoni)聽,那時的德彪西剛開始有名,在伊士特曼教過她10年,后來她又跟Matthay學了一陣子,終于成為優秀的教師。
1. 如何練習:
①注意巴哈作品的訓練。
②練習基本定律:你必須明白你在做些什么,為什么做,在什么時候做的,又怎么做的。
③多做分析、思考后才知怎么練習。
④注重移調練習。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要求具有絕對的音階、琶音的技巧,并作移調練習。
克勞迪歐·阿勞(Claudio Arrau)
阿勞是南美洲最杰出的鋼琴家,也是當代十大鋼琴大師,他出生于南美洲智利,在德國受教育,最后在美國定居,雖然他在美國生活了44年,但他仍然保留他的智利公民身份。由于母親的啟蒙,在3歲學琴之前,已可背彈貝多芬的奏鳴曲,是個驚人的神童,五歲舉行首次獨奏會,六歲入圣地亞哥音樂學院,八歲在圣地亞哥正式登臺舉行獨奏會。1853~1918年間師從于馬丁·克勞塞(Martin Krause),克勞塞1918年逝世后,他完全靠自修完成了自己的音樂教育,為了在緊張中保持平靜而看了許多“禪宗”方面的書,并從禪宗中不斷地找到鋼琴藝術所必備的條件。
1. 如何練習:
①在12到13歲時,每天練3小時基本練習。
②14歲以后,改練樂曲困難部分。
③演奏前不到會場預演。
④每天練習時間隨個人的體力、意志力而定,有時一天練了20小時,最重要的是身體不覺得疲勞。
⑤提倡身體放松、精神緊張地處理音樂。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強調學生開始時必須做很多的技巧練習。
3. 如何背譜:
用四種方法記憶
①心像記憶
②聲音記憶
③分析記憶
④肌肉動作記憶。即手指位置記憶,最后直到能正確背出每頁的詳細細節為止。
古伊歐瑪·諾瓦斯(Guiomar Novaes)
諾瓦斯是巴西的著名鋼琴演奏家及教授,生于巴西圣保羅,在巴黎音樂學院跟Philipp學習。1916年在美國紐約首演,在哈利埃時·布勞(Harriette Brower)的《鋼琴》精粹(Piano Mastery)提到過她和其他大師對她的琴藝評論:“諾瓦斯的琴藝本身就是藝術,對于每一個細節,她總是處理得毫無缺點,似乎沒有難倒她的問題,同時諾瓦斯在音階上的處理更是完美無瑕,恰到好處,尤其是她的滑音,更是沒有一位音樂家可以比擬,她的和弦豐富,顫音猶如鳥鳴,聽眾總是不由自己的被她的琴藝所傾倒,而且也訝異于她完美的技巧以及對原著的詮釋能力,她能將作品中如詩般的情緒化的特質,以澎湃而震撼的方式表達出來?!?/p>
1. 如何練習:
①練習忠于原作。
②演奏時必須把技巧練好,但不能想到以技巧取勝,所有的知識盡情盡興。
③在音樂學院時通常每天練習4~5小時,測驗時才練到6小時,學生時代練過Philipp、Pischna、Cramer、Bach,很少注意技巧練習,技巧對她而言是天生的。
2. 如何背譜:
很自然的記憶,不勉強,靠視覺與聽覺達成心像記憶。
斯羅伯德亞尼克(Slobodyanik)
俄國鋼琴家,1968年首次在美國演出時,評論家說到:“也許是自吉列爾斯(Gileles)、星希特(Richter)以來從俄國來的最優秀的鋼琴家”。他和吉列斯、李希特同是紐豪斯(Heinri Nerhaus)的學生,而他是紐豪斯的最后一個學生。紐豪斯對他的評論是“具有無比天賦的才華”。
1. 如何練琴:
①他是一位天生的鋼琴家,如果有音樂會又有新曲目,就每天練6至6小時半。
②“我練習時通常將全曲從頭至尾彈,如果有什么地方錯,就重彈那些地方?!?/p>
③他全靠本能來彈奏。
④肖邦的練習曲是最好的練習曲。
⑤好的聲音是從內心、大腦,也從手而來,腳也有點作用。
卡沙德修斯(Casadesue)
羅伯特·卡沙德修斯。1899年生于巴黎,他的家族是有名的音樂世家,12歲進入巴黎國際音樂學院就讀,接受路易斯·狄耶梅(Loris Diemer1843~1919)指導,14歲以首獎畢業。他的演奏特征是音質透明、潔凈的技巧以及純粹的演奏樣式,成為法國新時代的代表鋼琴家。二戰后遷居美國,在各地舉行演奏,并錄下巴哈、莫扎特三張鋼琴協奏曲的唱片(Odys. Y31531),并大獲成功,1973年去世。
1. 如何練琴:
①練習重要的是聲音,不是技巧,然后是圓滑、平均。
②重視觸鍵、踏板的運用。
③用Czerny練速度,Philipp練均衡。
2. 是否有基本技巧練習:
重視技巧練習,認為C大調、降B大音階最難彈。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