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是一個在音樂上十分活躍的年代。在經過巴洛克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漫長而充分的準備之后,浪漫主義音樂以強勁的活力展示在世人面前,一大批日后在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音樂家應運而生,隨之而來的大量傳世之作裝點著熠熠生輝的音樂世界。與此同時,一股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音樂派別——民族主義音樂,也以巨大的熱情與活力破繭而出。
發端于歐洲的民族主義音樂,也稱為民族樂派,是指19世紀20年代在東、北歐各國形成和發展的音樂派別,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捷克的斯美塔那與德沃夏克,波蘭的莫紐什科,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俄國的格林卡、穆索爾斯基、鮑羅丁、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等。民族樂派與浪漫主義音樂大致平行,在思想和藝術上有廣泛的交流,有些作曲家,如肖邦、李斯特和柴可夫斯基,二者兼之,有許多交集,故經常被后人游走于這兩個音樂派別之間。
民族樂派的作品都有兩個顯著的特點:其一是作品的主旨往往表現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抒發對祖國、民族、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熱愛和贊美之情,或是以某個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表達作者深刻的政治主張與思想;其二是在音樂語言上,充分挖掘和使用本民族的音樂元素,如從調式、旋律以及民間曲調等多種方式上加以體現,以此適應作品的主題思想與藝術表現力。
這類作品的典范之作是斯美塔那的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這部作品由六首各自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單樂章交響詩組成,敘述了捷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與統治的斗爭歷史,抒發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其中《沃爾塔瓦河》一首最為人喜愛與熟知,作品旋律優美寬廣,整體布局氣勢恢宏,配器精美極致、無以倫比,幾乎動員了所有管弦樂的創作手段,以捷克的母親河為主線,表現了捷克壯美的自然景觀、歷史遺跡、神話傳說與人文景象。作曲家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之情浸透在每一個音符之中,這首作品是民族樂派的代表之作,也堪稱曠世杰作。西貝柳斯的交響詩《芬蘭頌》也是一部以芬蘭人民反對俄帝國侵犯主權,維護民族獨立斗爭為創作背景的作品,這部作品在這場斗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曾命名為《祖國》,在1917年芬蘭獨立后被稱為《國民頌歌》,一直留傳后世,也有芬蘭“第二國歌”之稱,作曲家本人也因此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榮光。
在這類作品中,如格里格《培爾·金特》組曲中《晨曲》沁人心脾的甜美旋律,鮑羅丁《中亞細亞草原》、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天方夜譚》以及柴可夫斯基眾多作品中所展現的濃厚的俄羅斯民間音樂以及東方音樂神韻,無不給人們留下無以比擬的美妙音樂享受。
正像有“俄羅斯音樂之父”之稱的格林卡所說:“讓我每時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歡樂。”這也是每一位為祖國和民族而作的音樂家所恪守的原則與行動指南。(若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