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金沙江南側、云南省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曾經出土“元謀猿人”和“祿豐恐龍”化石,發掘出中國彝族十月太陽歷等古文化遺產,因而被譽為“人類的搖籃”、“恐龍的故鄉”……這里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民風淳樸、習俗神奇,更有淵源廣博的彝族文化和異彩紛呈的民族藝術。
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民族管弦樂團,是一支具有鮮明彝族特色的新型樂團。樂團編制按常規民樂組成吹、拉、彈、打四大組的基礎上,突出彝州本土樂器的領銜作用。例如:在拉弓樂器組的高胡、二胡、中胡之外增設彝族小二胡;在彈撥樂器組中,除琵琶、中阮、大阮外,添加了彝族樂器高、中、低音四弦和大、中、小三弦;吹管樂器組中不僅有曲笛、嗩吶和笙,還增設了悶笛、阿烏、嗶嚕和葫蘆笙;打擊樂器組中,不僅有大鼓、定音鼓、排鼓,更增加了楚雄本地出土的銅鼓、羊角編鐘以及彝族民間祭祀用的司刀、木鼓、羊皮鼓等。
繼2011年在臺灣掀起一股彝風彝韻熱潮之后,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民樂團再次接受臺灣桃園樂友絲竹室內樂團的邀請,一行39人于2013年8月15日至23日在臺灣東部的花蓮縣、北部的桃園縣進行為期9天的文化交流活動,完成2013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云火再現”專題音樂會,為近4000名寶島觀眾獻上了民族音樂大餐。
音樂會首場演出分別于8月16日、18日在花蓮縣壽豐鄉和花蓮縣演藝堂進行。時值臺灣原住民一年一度的豐年祭節日慶典期間(豐年祭是臺灣原住民最隆重、規模最大的傳統祭典,和漢族的春節地位相當),臺灣處處洋溢著喜慶與歡樂的節日氛圍。16日演出開場之前,阿美族青年男女歡歌齊舞,歡迎來自大陸的貴賓。精彩的迎賓表演,讓楚雄民樂團的所有演職人員近距離地了解了當地的民風民俗和歌舞文化。音樂會在臺灣作曲家盧亮輝創作的合奏曲《客家歌謠聯奏》的旋律中拉開了序幕,楚雄民樂團和桃園樂友絲竹室內樂團的演奏員在舞臺上不分彼此,親如一家,全身心投入到音樂中,把傳統客家小調優美動人的旋律和熱烈歡暢的情緒演繹得恰到好處,贏來了觀眾的滿堂喝彩。在接下來的演出中,云南少數民族特色器樂、聲樂節目一一得到展示,無論是葫蘆絲的演奏,還是彝族三弦與樂隊《一把抓》、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及彝族民歌《阿惹妞》等節目的表演,演奏員和獨唱者充滿激情,樂隊伴奏主次分明,聲部和諧,引起了在場觀眾的強烈反響。
18日晚,在花蓮縣演藝堂的演出中,楚雄民樂團、曲靖環宇藝術學校、桃園樂友絲竹室內樂團、花蓮美侖青少年國樂團共計100多名演職人員共同參與。開場曲是全球首演的周成龍老師所作的《五彩森林》,樂團在首席指揮傅沛華的引領下,時而細膩抒情,時而氣勢磅礴,將觀眾引入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中。小悶笛獨奏《悠歌》、小三弦齊奏《阿蘇召》、小二胡與樂隊《左腳調》展示了彝族特色樂器的魅力,原生態的音樂元素成為一個個精彩看點,觀眾席鴉雀無聲,大家靜靜聆聽,用心感悟音樂的意境,通過音樂了解云南,認識楚雄彝族音樂文化。由花蓮美侖青少年民樂團演奏的《豐年祭》,表現了臺灣原住民在每年舉行的盛大祭祀活動中歡歌熱舞、感謝神明賜給他們豐收的歡樂場面。一首由花蓮作曲家林道生先生以阿美族民謠為素材創作、他的兒子林恒毅擔任指揮的《花蓮港序曲》將音樂會推向了高潮。音樂會在《再會懷念歌》抒情懷舊的歌聲和樂曲聲中結束,全體觀眾跟著旋律打著拍子,臺上臺下互動交融,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花蓮當地報刊《更生日報》分別于8月17日、19日對這一演出盛況進行了專題報道。
音樂會的第三場和第四場在桃園樂友絲竹室內樂團的所在地——桃園縣進行。8月22日晚,桃園縣平鎮市社教館門廳擺滿了樂迷們送來的花籃,把演出現場裝點得更加美麗。音樂會以民族管弦樂《五彩森林》開場,演奏樂隊經過前兩場的磨合后更加默契,各聲部錯落有致、相互交織,用音樂表現出了森林的寂靜、萬物的生命初醒以及處處充滿生機的景象。在接下來的節目中,楚雄民樂團帶來的全新作品直笛獨奏《彝家山寨的春天》描繪了彝家山寨風光旖旎的春色;彝族民歌《我從彝山來》大氣恢宏,用寫意的手法表現了千里彝山動人的美景;《大山之路》用歌聲傳情達意,表達了彝家人的夢想。這些充滿濃濃彝家風味的作品精彩紛呈,受到觀眾們的喜愛,雷鳴般的掌聲一浪高過一浪。壓軸曲《五朵金花》根據同名電影創作而成,描寫了白族青年為愛情執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從而歌頌了愛情的永恒與偉大。當優美的旋律演奏完畢,熱情的觀眾不停鼓掌,久久不愿離去,高喊著:“再來一個、再來一個!”觀眾的熱情讓演奏員們再次返場加演了兩首樂曲,讓觀眾過足了音樂癮。演出結束,楚雄民樂團向桃園樂友絲竹室內樂團贈送了代表吉祥如意的彝族荷包,感謝臺灣樂友的支持和配合。熱情的樂迷紛紛涌向前臺為演奏員獻花、交流、合影留念,表達對音樂會的喜愛和對樂團演奏員們的留戀之情。
8月23日晚,音樂會的最后一場演出在龍潭鄉客家文化館舉進。雖然開演前下著傾盆大雨,音樂廳依然座無虛席,桃園及臺北地區音樂界和部分社會知名人士到場觀看演出,音樂會還吸引了7位家鄉在大陸的原國民黨退役將軍和當地云南同鄉會的許多成員前來欣賞。在欣賞了當地客家民俗表演之后,音樂會正式開始,豐富的演出曲目、高標準的演出效果,讓現場掌聲雷動,特別是當葫蘆絲樂曲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熟悉的旋律響起時,更是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勾起了他們的思鄉情懷。演出結束,幾位老人激動地說:“我們在臺老兵只有一個心愿,就是希望兩岸早日和平統一,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文化的感染力、滲透力是無限的,文化所產生的凝聚力是巨大的,文化交流是聯絡海峽兩岸同胞感情的重要方式,是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要力量。我們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更多的機會開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在繼承和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增進兩岸同胞的感情,為增強兩岸互信、最終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做出應有的貢獻。
經過幾年的發展,楚雄州民族藝術劇院民族管弦樂團已積累了一批經典民樂作品,并不斷有新作品問世。無論是彝族樂舞《威楚彝韻》,還是民族音樂會《彝山神韻》,都以獨特、新穎的藝術魅力受到了觀眾的喜愛。我們相信,在楚雄州委、州人民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和精心呵護下,楚雄民樂團一定能從彝州這片沃土中充分吸取營養,吐故納新,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