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都可以聽到悠揚的鋼琴聲,每個教室都有一架鋼琴……這不是國際化學校,更不是專業(yè)音樂學校,而是一所普通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上海市奉賢區(qū)金匯學校。1年前,30多架鋼琴和專業(yè)鋼琴教師的到來,改變了這里孩子們的生活。
53歲的張黎明是留美音樂博士。他與金匯學校結緣,純屬偶然。
2012年年初,金匯學校校長洪玉龍做客上海電影藝術學院,講述自己的云南支教經(jīng)歷。這個心中有愛的校長,在國家級貧困縣一待就是四年,讓當?shù)刂袑W大變樣。他的故事令在場者無不動容。洪玉龍無意中提及:“如果農村學生也能接受高雅藝術的熏陶,那該多好!”
這番話猶如愛心集結令。很快,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將50臺鋼琴無償提供給金匯學校使用,并在金匯學校設立鋼琴演奏技能普及教育中心和張黎明鋼琴調律維修教育基地。也就是從那時起,張黎明成了一群農村孩子的“鋼琴老師”,而他的同事蘇愛軍專教孩子們鋼琴調律。
一個農村的孩子能學鋼琴,已實屬難得,專業(yè)老師授課,更是意想不到。一年來,張教授每周一從市區(qū)坐車到金匯學校授課,他欣喜地說:“孩子們能在一年時間里取得這樣的成績,不容易。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培養(yǎng)鋼琴家,而是想讓鋼琴走進尋常百姓家。”
整整一年多,不管刮風下雨,每周一下午,張黎明總會從市區(qū)趕到金匯學校,為學生們義務授課。
雖然沒有報酬,自貼車費,甚至在乘車途中被偷了兩部手機,但張黎明無怨無悔,他說:“只要孩子們喜歡上鋼琴課,這些算不了什么!”
與金匯學校的孩子們交流越深,張黎明越能感受到他們內心對音樂的渴望。
鋼琴讓孩子們更自信
初三學生潘磊,一年前開始學習鋼琴。老師和同學們都說自從潘磊學鋼琴后,變開朗了,也變自信了。
以前潘磊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平平,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自從接觸了鋼琴,他深深地著了迷。面對來之不易的學琴機會,他格外珍惜。平時學習比較忙,他就利用周末在學校練琴,寒暑假也整天彈琴。
現(xiàn)在的他,是班里的“鋼琴王子”,物理老師有時在上課時讓潘磊彈上一曲,讓同學們放松心情。在金匯學校首屆鋼琴演奏匯報演出時,潘磊彈奏的一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贏得臺下觀眾熱烈的掌聲。
陳非凡,隨來滬打工的父母來到金匯學校,成績穩(wěn)居年級前三。第一次去家訪,老師驚呆了:陳非凡一家三口竟居住在10平方米的昏暗小屋內,角落布滿蜘蛛網(wǎng)。“木板兩端用磚塊墊起就成了床,陳非凡就是在這上面吃飯、睡覺和寫作業(yè)的。”談及這一幕,金匯學校教科室主任潘水英很心痛。
每周一下午的鋼琴課,第一排里總有陳非凡。雖然有些調皮,但這個男孩很有悟性,老師一教就會。陳非凡說:“第一次接觸鋼琴時,我就能感覺到它的高貴不凡和優(yōu)雅氣質。我要一直彈鋼琴!”
唐浩,一個靦腆的男孩。自從上了張教授的鋼琴課,這個上初二的男孩就迷上了鋼琴。節(jié)假日,只要有時間,唐浩就會騎車騎好長一段路去學校練琴。
暑假,學校琴房內非常悶熱。然而,這并不能阻擋潘磊、陳非凡、唐浩等10多個志同道合的“鋼琴迷”的熱情。他們依然每天去琴房“報到”,樂此不疲。潘磊說:“碰到琴鍵之后,我感覺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就像體內有第二種人格一樣,十分自信。”
沒錯,每次彈鋼琴,潘磊的眼中就會綻放出光芒。
自修課時,有的同學昏昏欲睡,潘磊自信地坐到教室里的鋼琴前,信手彈上一曲頓時讓人提神醒腦,被譽為“鋼琴王子”。
心與心的距離,其實并不遙遠
“在全市范圍內征集5名會彈鋼琴的學生志愿者及若干名家長志愿者,于2013年7月20日上午9點前往上海市奉賢區(qū)金匯學校,與學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以琴會友’,當他們的‘小老師’,一起交流經(jīng)驗,共同彈奏樂曲,并接受專業(yè)指導。”這是張黎明老師在“中國好作業(yè)”公益活動中布置的作業(yè)。
“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一起彈琴”,從上海教育新聞網(wǎng)上看到這道“作業(yè)題”后,周凌虓毫不猶豫地報了名。這個鋼琴10級的男孩說:“是張黎明教授的“布置理由”打動了我。“金匯學校近八成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雖然條件艱苦,但他們依然渴望學習高雅藝術。我很想走近他們,了解他們,與他們交朋友。”這就是張黎明的理由。
想與金匯學校同學們彈鋼琴的不止周凌虓一個。崇明路小學的劉婧怡、上海電影藝術學院的朱思佳等同學,都不約而同地報了名。
7月20日清晨,在張黎明教授的帶領下,周凌虓、朱思佳等來自城區(qū)的同學乘坐公交車趕赴金匯學校。頂著高溫,一路奔波,足足花了3個小時。
上午9點45分,周凌虓等人來到金匯學校,這里的同學們早已將現(xiàn)場布置好。
鋼琴雖然不新,但閃著光澤,金匯學校鋼琴班的孩子們早已將它們擦得干凈;音色悠揚,孩子們早已將所有鋼琴校到精準。
上午10點,張黎明首先開講,課程的主題是“節(jié)奏在交響樂中的重要性”。
“同學們,其實節(jié)奏就在我們身邊。有首兒歌這么唱:‘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這個‘沙沙沙’不就是節(jié)奏嗎?”張黎明的開場白輕松活潑,一下子調動起了現(xiàn)場氣氛。
“節(jié)奏”、“交響樂”……在張黎明口中,它們不再是枯燥的詞匯,而化為美妙的音符,靈動鮮活。
每個孩子上臺答題或演示,張黎明都會講出一段有關這個孩子的學琴故事,如數(shù)家珍。
城區(qū)的孩子們終于知道,這些鋼琴來自上海電影藝術學院的無償捐助。
金匯學校的孩子們終于知道,這些同學都是“中國好作業(yè)”活動的學員。為了赴約,有個叫周凌虓的男孩清晨六點就起床了,跟著母親一路輾轉,從市區(qū)趕到金匯學校。他在講臺前說:“我希望與金匯學校的同齡人交朋友,一起彈奏美妙的樂曲……”
活動現(xiàn)場,記者遇到了金匯學校的鄧夏佳慧同學。這個9歲的小女孩說自己想成為“鋼琴明星”。為了參加今天的活動,她早上7點多就起床了。“爸爸忙到凌晨4點多才睡覺,早上8點多,就把我送過來了。我要彈琴給爸爸媽媽和所有關心我的人聽!”
活動結束了,很多孩子久久不愿離去。音樂讓他們有了共同的話題,他們變得無話不談,像是久違的知己。
看著這一幕,張黎明笑了……
鋼琴也許改變孩子一生
在金匯學校,除了有一個鋼琴啟蒙班,一個鋼琴演奏班外,還有一個鋼琴調律班。
金匯學校校長洪玉龍介紹:“讓孩子們動動手,一來可以給學校里的鋼琴調律,二來也是一項技能學習。”提及孩子們調律的水平,洪校長自豪地說:“有幾個學生已經(jīng)學得相當不錯了,就差考個證書上崗了。”
隨著生活條件的好轉,擁有鋼琴的家庭越來越多,調律師卻很難找。孩子們學習的這門技能,也許會成為他們今后的職業(yè)歸宿。
認真對待每一個音符,用心感悟人生
從事鋼琴教育30余年,張黎明有著深刻的思考。
上海號稱有數(shù)十萬琴童,每年的考級十分火爆,張黎明不禁反問:“這些孩子是否真的喜愛鋼琴?學鋼琴究竟是為了什么?”
在他看來,與金匯學校鋼琴班的隨遷子女們相比,很多城區(qū)學生學習鋼琴絲毫感覺不到快樂,他們大多是在父母的逼迫下學琴。“如果彈琴只是為了獲取一張證書,如果考級成了牟利的產業(yè),那么,這就偏離了音樂教育的本質!”張黎明說。
小時候,是長期從事鋼琴教育的母親張仁瑛將張黎明引入了音樂殿堂。“十年浩劫”中,看著自己心愛的鋼琴被“抄走”,張黎明的心都碎了。不到10歲的他,天天躲在鄰居家門外,只為聽聽鋼琴悠揚的樂聲。對他而言,這是世界上最美的聲音。
張黎明感言:“在艱難歲月里,是音樂讓我和母親選擇堅強面對苦難。貝多芬那充滿哲理的思維和閃爍人性光輝的華麗鋼琴交響曲,支撐我走到現(xiàn)在。因為熱愛,才會堅持!”
對此,從市區(qū)趕來參加活動的周凌虓深有感觸。“2011年,我考到鋼琴10級。老實說,這么多年來,我并沒有體會到學琴的快樂。今天,我認識了那么多家境貧困卻真心愛彈鋼琴的同學們,他們的‘追夢’和‘堅持’值得我學習!”
金匯學校的陳非凡說他一直牢記著張黎明教授的一番教誨:“鋼琴如生活,是一首永遠彈不完的小曲,我們得認真、嚴肅對待每一個音符,讓我們用心感受琴聲,用心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