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早知道江蘇江陰高級中學的繆麗君老師是在2001年的一本《中國音樂教育》雜志上,看到了一篇她撰寫的《春曉》教學課例與評析。那時,因為學校初高中分流,留在高中部的我希望自己能在教學上有一些探索,可在以往“聽唱”為主的初中音樂教學和以“賞講”為主的高中音樂教學中,總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路徑。當看到繆老師的這節《春曉》教學課例時,我的眼前一亮,這節課呈現給我的是一種完全不同于以往音樂教學的內容:音樂、詩歌、藝術創作、人生感悟,這幾個關鍵詞就像是打開我教學眼界的鑰匙,結合自己的個人特質,我仿佛找到了可能的教學方向:文學與音樂的結合與互補、讓音樂課成為一種創造與享受、給學生心靈的感動、使用美的課堂語言……
時光荏苒,隨著網絡的發達,我時常能從網上學習到繆老師的一些音樂課例材料,濃濃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我心里暗暗把繆老師當做了自己學習的榜樣。這次因為自己的一個書稿任務,需要對繆老師進行一次訪談,通過當地大學同學幫忙聯系,2013年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我踏上了上海前往江陰的長途汽車。在賓館安頓好后,同學陪我在一家茶坊等待繆老師的到來。之前,對有著江蘇省音樂特級教師、江蘇省首批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南京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等一系列頭銜的繆老師,我曾擔心是否會難相處,同學對我說:“繆老師人很好,特別是對一線的普通音樂老師很照顧。”果然,繆老師到來后的第一句話便是:“陳老師,你來了呀,歡迎到我們江陰來。”滿面的春風加上略帶無錫語調的柔聲細語,一下子就消除了我們之間的陌生感。在隨后的交流中,我們就音樂教學、課程改革、教師成長等話題一路聊起,包括我之前出的一本小書《最美,藝術課》。聊著聊著,感覺繆老師在我心中不再是專家,倒像是一個親切、美麗的大姐姐,笑意盈盈,時而指正,時而鼓勵。
繆老師對上海的藝術課程改革也非常感興趣,我給她介紹了上海市藝術課程的淵源與發展,也提到了自己作為一名音樂專業出身的藝術教師是怎樣開展教學實踐的。她認同我對藝術課程與音樂課程能在當下“和平共處,各求發展”的判斷,對此,她從音樂課程的基本性質出發,談到對音樂課程人文性、審美性與實踐性的理解: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這與把藝術課程性質的第一條同樣定為“人文性”不是巧合。音樂與其他藝術本身所表現的民族、地域、時代、宗教、倫理、民風、習俗等文化特征,無不打上了深深的人文學科烙印。同時,音樂課程中蘊涵著巨大的美感能量,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等能力均是音樂能力的主要構成,所以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審美教育。再有,音樂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很強的學科,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
當我問到繆老師自身成功的秘訣時,她告訴我,她的教育經歷可以用幾個詞來概括:熱愛、執著、堅守、不功利,成功來自于對音樂、對學生、對工作的熱愛;來自于對音樂藝術心無旁騖的專一和執著;來自于去除浮躁之心,保持一份心靈的寧靜和對音樂教育教學一線的堅守;來自于做人行事的不功利,唯有踏實做人做事,不斷完善自己,才能在機會面前有實力去試一試,也才有獲得成功的可能。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教育之路、個人專業發展之路也是如此。她也遇到過很多挫折和困難,也受過不少委屈,但她把這視為人生的歷練和財富,能使自己變得更成熟和堅強。是啊,我們不是為了獲得榮譽而付出,而是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我們自身的一種需要!
喝完茶,談興仍濃,我們相約在繆老師家中再碰頭。路上,我帶了一束香水百合作為給繆老師的禮物,因為我覺得香水百合淡雅幽香,沒有奢華的顏色,只有與世無爭的典雅與芳華,正符合繆老師的形象與氣質。在繆老師家中,她把自己剛出版的教學著作《樂海樂渡》贈予我,這本書分為四個篇章:教學論文篇、教學設計篇、教學課例篇、論著節選篇。這本書將繆老師從教幾十年來對音樂教育教學實踐與思考的精粹結集而成,書中體現了音樂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記錄了繆老師的個人教學思想與實踐經驗和個人專業發展與成長印跡。她還將自己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音樂觀念、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具體而生動的案例來展現,這些也正是我所希望得到的,可以幫助我更為系統地了解與學習繆老師。此外,我還認識了繆老師的愛人陳老師,憨厚溫潤的一個人,直覺是很寵繆老師的好丈夫。也許,在繆老師眼中始終浮現的幸福就是因為此吧。
世界如此奇妙,與人同行可能并不一定需要相識,正如我之前通過網絡、雜志向繆老師學習一般。但當有某個合適的契機時,這樣的同行也可能產生交集,變成一次美妙的約會。翌日告別江陰,結束了這次與美的約會,在回滬的車上,我又細細品讀起繆老師的《樂海樂渡》,忽然感覺這個書名很有意思:當我們在音樂之海渡過,既是渡己,也是渡人,渡己能在音樂中尋得自身心靈的快樂,渡人則是幫助學生在音樂中找到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