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走不走專業道路,只要堅持彈琴,時間長或短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練琴的過程中保證質量。無論彈巴赫還是彈克萊德曼,都不可以有錯誤。
家 長:
我們家是老公管孩子練琴,開始是我管,但因為總是狠不下心來要求,孩子一撒嬌,我就讓步,所以,經過我們坐下來認真商談,管理權交給了他。但是,我也不可能就完全置身事外,特別是每次看到他因為孩子不準時練琴,或是練得效果不好就吹胡子瞪眼,甚至對孩子大聲呵斥時,我就很不理解,這樣做,不是加重孩子對鋼琴的反感嗎?我們現在都提倡鼓勵教育,為什么不能從正面角度肯定孩子,告訴他“寶貝兒,我們這里可以做得再好些”,但出于事先的約定,我又不能當著孩子面阻止他。
私下我們就這個問題溝通過很多次,一直也沒有達成共識,只是在他過于暴躁的時候,我能夠稍微讓他平靜些,根本分歧沒解決。我的看法是,讓孩子學琴,只是要讓他通過鋼琴,更深刻感受音樂之美,讓他的人生多一種享受的方式。現在倒好,未見其利,先見其害,先不說學琴練琴的孩子要付出多少辛勞,就在心情上來說,在感受音樂美之前,他先挨了這么多批評,一邊抹眼淚一邊彈鋼琴,到底還有什么意義呢?孩子跟我說實話——也許是抱怨或者投訴吧,反正,從他的說法來看,自己對鋼琴已經不像剛開始學時那樣積極熱情了,更多的時候,像是在完成作業,那這樣,和我們的初衷不是差得太遠了嗎?而老公的意見是,任何學習都是要付出汗水的,也許現在他會覺得委屈覺得累,但這本身也是對他性格的磨煉,不要被小孩子的眼淚騙了,再過幾年,他就會從心底懂得為什么家長要這么要求他。老公也沒有說一定要讓孩子成為鋼琴家,但男人的態度是,學什么,就一定要學出個樣子來,我和老公,哪種看法才是對的?想請老師為我們分析一下。
茅為蕙:
我有一句話一定要強調:業余可以,隨便不可以。
去各地巡回教學的時候,我也不止一次聽到類似這樣的說法。剛開始學琴的時候,一些家長就把觀點傳達給老師,同時也傳達給孩子了,他說: “我們是隨便學學。”我要說,沒有抱著非常功利的目標送孩子學鋼琴,這很好。但“隨便學學”這四字卻是絕對錯誤的態度。
業余,不代表可以隨便。的確,很多家長送孩子學鋼琴,只是為了陶冶情操,事先就想好了不走專業道路。但家長起碼要保證,在孩子學琴的這幾年中,學到的知識是正確的,培養出的習慣和性格是可貴的。
我接觸過的老師和家長中,如果僅僅是家長有這種錯誤態度,尚且可以通過老師來糾正。但若是老師有這種心理,害處就更大了。每次觀察到類似的錯誤觀點,我都一定會在課后和老師私下認真溝通。比如,小孩子上第一堂課,老師就問:“你今后想不想走專業道路?”這是絕對不成熟和不專業的。這時老師的潛臺詞可能是如果你想走專業道路,我們就高標準嚴要求;如果不想走專業道路,那就隨意學學,無需認真。這種把業余和隨便等同的觀點,我們一定要盡全力來消除。
波蘭著名的鋼琴家簡·帕德雷夫斯基說過這樣的話:“學習技術必須耐心、刻苦并持之以恒;沒有技術,藝術就不過硬,就沒有風格,沒有特性。練習曲、音階、琶音、和弦等都是非常貨真價實的,不能騙人。”
換個角度來解答這位媽媽的困惑,學琴,不光是學習彈琴,它對孩子是全方位的培養,包括性格方面。練琴可以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責任心,如果父母拿捏得好,孩子不僅在音樂上能有所成就,對情商的培養也有很大的幫助。但如果抱著隨便學學的心理,對很多事都會有放任自流的心態,結果學了幾年琴,孩子苦也沒少吃,家長錢也沒少花,最后收獲的只是幾首彈得面目全非、錯誤百出的鋼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