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組織的一年一度的系列音樂會,由亨利·伍德爵士于1895年創立。音樂會之所以被命名為“逍遙”,是因為參加音樂節的觀眾非但不必正裝出席,甚至還可以隨處走動,只要觀眾愿意,他們甚至可以走到樂池旁邊,與樂隊近距離互動。在這里,可以看到與傳統古典音樂會截然不同的場景。音樂會的觀眾可以購買全季或半季的套票,那些特別熱衷于參加音樂會的樂迷們,甚至將能夠參與音樂節中的每一場音樂會視為榮譽的象征。
百 年 歷 史
在英國倫敦,人們把夏季逍遙音樂會稱為“The Proms”,隨意自在是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的特點之一。這一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會始于189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音樂史上最古老的音樂會之一。
1894年,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的新任經理羅伯·紐曼與青年指揮家亨利·伍德一同商議重建已經逐漸破敗的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并思索如何給它帶來新的活力。羅伯·紐曼向亨利·伍德透露他想舉辦一個專門為入門級觀眾設計的音樂節,兩人一拍即合。翌年,第一屆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便應運而生。
音樂會的創辦人亨利·伍德爵士最初的理念是“用最簡單的方式培養觀眾”,創辦以來,音樂會始終堅持以一流的音樂和低廉的門票向英國公眾普及經典音樂。創辦之初,夏季逍遙音樂會就以低門檻受到樂迷的追捧,當時的站票只需幾個便士,百年之后的今天,站票也不過五英鎊,比看場電影都便宜得多,因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古典樂迷紛至沓來。
英國廣播公司從1927年作為公共服務機構成立之后,開始接手主辦音樂會,不僅保持了高質量的古典音樂會和低廉票價的傳統,還不斷擴展音樂的種類和范圍,從交響樂、歌劇、室內樂到爵士樂、電影音樂,再發展到世界音樂專場。一百多年來,除在二戰期間中斷了兩屆,音樂會每年夏季如期在倫敦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連續舉辦兩個月。
革 新 進 程
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一直秉承著作品寬泛、水準一流、面向大眾的原則,音樂會的曲目通常這樣搭建:上半場是較嚴肅的作品,下半場是短小好聽、被紐曼稱之為“超級狂想曲”的作品,包括部分歌劇當中的流行唱段。
為了辦好每年的逍遙音樂會,BBC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組織準備工作,很多工作往往在兩三年前就已經開始著手了。其終場之夜音樂會更是場內與場外的互動、倫敦與其他英國城市的聯動,構成了數萬觀眾、聽眾高唱《希望與光榮的土地》《統治吧,不列顛尼亞》等本國愛國歌曲的相對固定的表現方式和強烈的視聽體驗。
1996年起,逍遙音樂會再度革新,創建了“公園逍遙”、“室內樂逍遙”、“演講逍遙”等幾種不同的表演形式。緊接著,1997年首場“逍遙獨奏音樂會”開盤,引發了音樂會架構的新一輪組合,1998年“合唱日”、1999年“千年音樂一日現”、2000年“千禧青年日”等主題音樂會也相繼獲得成功。1999年,逍遙音樂會的兒童專場演出為人們帶來了不小的驚喜,原來所有音樂都是相通的,它們可以如此融洽地出現在同一個舞臺,被絕大多數人接受。更重要的是,它們都為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愉悅,可以說突出音樂欣賞的樂趣正是這一音樂會的特色所在。
步 入 新 世 紀
進入二十一世紀,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的內容更加豐富和多元化,除了古典音樂,來自其他國家的爵士樂、電影音樂、舞臺劇作品等也加入進來,節目內容從嚴肅高雅的古典音樂到易于接受的跨界音樂,再到年輕人非常熟悉的流行音樂,無不涉獵。
近年來,不少中國或華裔音樂家也頻頻出現在逍遙音樂會的舞臺上,例如鋼琴家郎朗、大提琴家馬友友和他的絲綢之路樂團,還有歌手薩頂頂等都在音樂會上有過精彩的演出,旅美華裔作曲家周龍和陳怡的作品也在這里上演過。
2012年第116屆英國夏季逍遙音樂會更可謂大腕云集,世界著名指揮家攜一流交響樂團逐一登場,其中,瓦列里·捷杰耶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演繹了普羅科菲耶夫的音樂作品《灰姑娘》,西蒙·拉特爾爵士攜柏林愛樂樂團上演了西貝柳斯的《A小調第四交響曲》以及利蓋蒂、瓦格納、德彪西等作曲家的作品,理查德·夏伊則揮棒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演繹了馬勒的《A小調第六交響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屆逍遙音樂會上,著名指揮家巴倫伯依姆指揮蒂凡音樂節管弦樂團分若干場次為聽眾演繹了貝多芬的第一至第九交響曲,更有諸多優秀演奏家登臺獻藝,共同為聽眾奉上了一場古典音樂的饕餮盛宴。
如今,逍遙音樂節已成為英國倫敦夏季的首要象征,除了熱浪翻滾的公園、半溫的啤酒、燥熱難當的地鐵、空調轟鳴的書店,逍遙音樂節還通過廣播和網絡傳送,超越了時間和空間,逍遙音樂節已經成為倫敦的年度盛典,相信今年的逍遙音樂會必將更加異彩紛呈。
鏈接
柏林溫伯尼森林音樂會
柏林溫伯尼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于1984年創辦,至今已經有近三十年的歷史。音樂會的演出場地全稱為“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于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三十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將其改造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劇場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露天舞臺被裝上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置八十八排環型坐席,即可同時容納兩萬兩千名觀眾就座。劇場外觀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成為了柏林的文化地標和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臺獻藝。此后,這里因為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而名揚世界。
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在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味紅酒,情調別致,氛圍隨意。在演出中,樂團也不像正規演出那樣拘謹,在演奏過程中會與聽眾進行互動。不僅如此,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也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于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十八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都非常緊俏,常常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每屆柏林溫伯尼森林音樂會都會根據演奏曲目和指揮家的背景等因素確定一個明確的主題,如“法國之夜”、“西班牙之夜”、“拉丁美洲之夜”、“俄羅斯之夜”等。不過,不管主題如何變化,其壓軸的返場曲都是互動性和體驗性極強的《柏林的空氣》。
維也納美泉宮夏季之夜音樂會
從2004年開始,著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基礎上,又推出了一個新的文化項目——維也納美泉宮夏季之夜音樂會。
美泉宮曾作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又名申布隆宮,位于奧地利維也納西南部。相傳1617年馬蒂亞斯皇帝狩獵時,在狩獵館附近發現了“美泉”,即下令修建此宮殿,美其名曰“美泉宮”。美泉宮因其規模宏大的宮殿、花木似錦的花園而聞名,其富麗堂皇的內部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嘆為觀止。美泉宮也是哈布斯堡王朝榮辱史的見證人。
后來,美泉宮被改造成劇院,為音樂活動提供了最獨特的舞臺環境。每年六月,維也納美泉宮夏季之夜音樂會便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維也納美泉宮花園舉辦,普通市民和游客都可以免費進入音樂會現場。音樂會以美泉宮對面的凱旋門為舞臺背景,在綠茵如錦、碧樹環抱的皇家園林簇擁下,為樂迷奉上了一場主題鮮明、如詩如畫、似夢似幻的夏日音樂大餐。
九年來,“世界指揮大師”祖賓·梅塔、“歌劇之王”多明戈、“音樂沙皇”捷吉耶夫、“樂壇耆宿”普萊特、“搖擺巴赫的化身”麥克菲林等相繼參與音樂會,迄今已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臺、電視臺對音樂會進行過直播或錄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