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每逢農歷三月上已日,擇一風雅僻靜之所,于蜿蜒的溪水旁集會。在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隨著水流動,流到誰面前,誰就端起酒杯把酒喝下,人們稱之為“流觴”。鈞天云和樂團將這一文人墨客的雅聚風尚融入到了現代人的生活中。
琴 癡
“京南有‘鈞天坊’,斫琴家王鵬之坊也。其名之所由,良有緣焉”。1966年出生于遼寧鳳城的王鵬,是當代斫琴與演奏兼善的著名古琴藝術家。出于對古琴的癡迷,2001年,他創建了“鈞天坊”品牌,在古琴界聞名遐邇。2009年,他創建了北京鈞天坊古琴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
在多年的研究和探索中,王鵬不斷積累經驗并勇于創新,已經形成了一套精湛、完備、系統的斫琴工藝。王鵬制作的古琴造型優美、音色純正、余韻綿長,古樸、厚重、空靈、清亮等優美音色兼備,撫之令人不忍釋弦。作為中國國粹,王鵬的古琴曾被用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悉尼歌劇院、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等世界著名音樂廳的音樂會上,并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等國際友人。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所用古琴及《赤壁》等諸多影視作品中的古琴皆出自王鵬之手。王鵬曾先后修復了唐代的九霄環佩琴和宋代的龍吟虎嘯琴、彩鳳孤鳴琴等百余張歷史名琴;他依古法復原的“中國古代四大名琴”被中國國家大劇院永久珍藏;他復原的“虞廷清韻·復古殿”古琴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珍藏。王鵬先生的古琴作品及體現其生活美學的空間設計作品在海內外傳統文化領域反響強烈,曾多次受邀赴歐洲、美國、韓國等國家及地區參展。
王鵬先生多年從事琴學研究,并精于古琴演奏,曾多次受邀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及荷蘭、丹麥等國孔子學院進行專題講座和舉辦個人演奏會。王鵬出版的著作有斫琴文獻《鈞天斫琴錄》、古琴演奏專輯《皋鳴鈞天》等。王鵬演奏的古琴音樂作品氣息雄渾古樸,手法嚴謹細膩,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雅 境
經過10余年的發展,“鈞天坊”由一間古琴工作室,發展為園區面積1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的中國古琴制作領軍企業。
秉承“愛世有琴,志之所向,唯傳世不枉此生”的藝術理念,王鵬先生不懈努力,“鈞天坊”古琴得到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可,并在國內外古琴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王鵬先生精心設計的鈞天坊,不僅擁有精湛的斫琴工藝,環境也十分優美,四季風景如畫,常引來八方群賢雅聚,亦是藝術薈萃的處所。鈞天坊是傳世名琴的搖籃,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浸染著古色古香的雅韻,生活在這里的藝術家們猶如置身仙境,與琴為友,與藝術為友。
琴 歌
有著3000年歷史的古琴,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中國歷代文人怡情養性的重要工具。王鵬認為撫琴不是小眾藝術,因為其蘊含的哲學意識能被大眾接受。王鵬說:“古琴藝術讓人們通過對音樂情感的把握,形成對藝術境界的判斷,而對藝術境界的判斷又會影響生活的方向。”不過,由于古琴演奏形式單一,而且曲目均為流傳至今的古曲,很難引起當代人的共鳴。
于是,鈞天云和樂團首先想到了讓古琴與人聲配合,復興琴歌。
據文獻記載,我國歷史上曾有600多首琴歌,不過,流傳下來的只有100余首。流傳下來的這些,因為沒有音頻資料,人們也不知道如何演唱。目前,我國出版發行的琴歌音樂專輯只有王鵬團隊的《鈞天云和》、著名琴人楊青制作的《琴歌》以及古琴家喬珊的作品,在數量上遠遠不如古琴曲音樂專輯。
“我們推測,歷史上的琴歌更像吟誦,完全移植過來未必合適,我們只能盡量往這種風格上靠,讓演唱帶些古韻。”樂團成員杜大鵬說,“琴歌的美在于它很自然地伴隨著古琴的旋律與琴聲唱和,仿佛對話,這也就與一般演唱有了很大區別。”
知 音
千金易得,知音難尋。現代化城市中的鈞天坊,像一位遺世獨立的麗人御風而立,所幸的是,鈞天坊匯聚了一批知音人,逐步承擔起挽救、保護古琴文化遺產和傳承推廣古琴文化的重任。
杜大鵬,鈞天云和樂團音樂總監,當代著名青年古琴演奏家,兼擅鋼琴、吉他、小提琴等多種樂器,創作了許多歌曲及器樂演奏作品,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古琴演奏者之一。杜大鵬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天下三大行書的音樂闡釋》,電視劇《紅樓夢》原創音樂改編成的古琴曲、琴歌,古琴琴歌《胡笳十八拍》等。近年來,他還從事古琴教育及古琴文化推廣工作,屢次參加中央電視臺及海峽兩岸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并多次應邀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中外院校演出交流。杜大鵬演奏的古琴音樂作品,氣韻剛健古樸,旋律清新典雅,手法瀟灑靈動,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
陳逸墨,鈞天云和樂團文化總監,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長期研習古琴、書畫及篆刻等藝術,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琴會會員。他的書畫作品及古琴演奏具有古樸淡雅、簡靜恬淡的藝術風格,曾成功舉辦“國韻三疊”陳逸墨古琴、書法、繪畫作品展,以及古琴獨奏音樂會。
喬珊,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當代古琴演奏家、琴歌演唱家,現為國際中國音樂家聯合會副主席、國際古琴學會會長。喬珊曾師從“九嶷派”古琴大師管平湖的嫡傳弟子王迪女士,深得“九嶷派”的真傳,演奏風格既雄健瀟灑又不失婉轉含蓄。同時,喬珊還努力鉆研琴歌的演唱藝術,她的琴歌將吟誦和歌唱與古琴清微淡遠的藝術境界巧妙融合,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
善元音,原名劉艷,別署留雁。她是鈞天云和樂團的主唱,演唱風格婉轉優雅、清新自然。2010年,在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中共廣州市委、廣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暢想亞運”演藝活動中,善元音成功舉辦了“亞運·雅韻” 個人獨唱音樂會。
天 籟
2012年6月15日,古色古香的鈞天坊音樂廳內茶香繞梁、琴音款款,這里正在舉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融入生活論壇暨鈞天云和國際古琴音樂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古琴名家及琴友歡聚一堂,大家聽琴品茶,歡聲笑語。
2012年11月25日,鈞天云和樂團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以“無痕——當代琴人生活美學與生命態度”為主題的古琴專場音樂會,來自全國各地的400多位嘉賓觀看了演出。在本次音樂會上,著名古琴演奏家王鵬老師的《平沙落雁》、趙家珍的《廣陵散》、喬珊的《鳳頭釵》和由杜大鵬、善元音、王勇、徐波、孫亮聯袂演繹的《心經》等共譜天籟,渾長悠揚的音樂如流水一般滋潤觀眾的心田。
2013年4月23日,鈞天云和樂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逸夫會堂,一場名為“鈞天云和古琴音樂會”的視聽盛宴在師生之中掀起了一股古雅之風。
“愛世有琴,志之所向,唯傳世不枉此生。”這是王鵬先生的理想,也是鈞天云和樂團的座右銘。這些藝術家追求的不僅僅是傳承古琴文化,更是想通過藝術手段讓傳統優秀文化融入當代藝術和生活,令當代藝術在豐沃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綻放出新的生命。
王鵬表示,鈞天云和的未來,不僅僅是古琴的發展,還可能會成為當代文人的一種生活導向,會傳遞著風雅文化的理念和深度,讓我們對生命和心態都能進行新的思考,從而對社會、對人類都能產生一個有效的、積極的推動作用。這種推動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的追求,其實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用這種產業化的方式把經濟帶動起來的同時,把文化擴大化,把傳統的藝術精神生活化,這就是鈞天云和樂團的未來。
(梅子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