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醫療有著和美洲殖民地一樣長的歷史。1620年五月花號開往美國時,船上就有兩名醫生。當時的醫生行業相當原始,比如不包括外科(“外科醫生”當時是一種手藝人,在歐洲和理發師從屬于同一行會,從事類似工種),其理論和手段也還在沿用歐洲的傳統醫學——現在被稱為“一堆胡話”。很多殖民地居民一生沒有看過一次醫生。
相當長時期里,美洲都沒有醫院,醫生主要受雇于家庭。1713年,威廉姆·潘恩(美國建國英雄、《常識》的作者托馬斯·潘恩的爺爺)在費城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早期醫院,屬非營利機構,由宗教組織贊助。
此后一直到19世紀,美國醫療都相對原始,醫生水平不高,醫療教育落后,相比于本國醫生,人們更愿意看在歐洲學成的醫生。南北戰爭后,美國現代醫療體系開始萌芽,大醫院的醫療服務體系開始制度化,到1900年,美國已有醫院4000所,幾乎所有城鎮都有醫院。到19世紀后期,才開始有醫學院嘗試標準化課程。又直到1910年,因為肯塔基州一位學校校長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發表了一份斥責醫學教育落后、醫學院唯利是圖的報告,各醫學院才開始使用互相類似的、相對標準化的課程和結構。這一時期也是現代醫學蓬勃發展的開端,醫生開始受到外部監管,很多不符合新的“治療標準”的醫生被劃在行業之外。

到1920年代,商業性醫學院紛紛倒閉,各主要大學成為醫學教育的重鎮。醫學生開始面臨困難重重的考試,各州也開始向醫生行業發放執照。這一看似利民的政策也導致了醫學生的大量減少,醫療成本增加,使得這一時期窮人和少數種族人群看病越來越難,醫療服務中的貧富差距開始拉大。
大蕭條后,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看不起醫生。隨之建立的政府醫保項目,也強化了醫藥的標準化和“簡化主義”(排斥所有未被納入標準體系的藥品和治療手段)。在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對醫生的需求暴漲,入行的門檻得以降低,也因為新藥盤尼西林的奇效,使得醫藥行業更受到政府關注。整個1940年代,大學研究資金漲了9倍。到1950年代,第三方保險也蓬勃發展起來,加上工會對企業醫保的持續要求,越來越多的人有了醫保。1946年的《希爾·伯頓法案》更使聯邦政府開始資助醫院建設。
六七十年代,美國醫藥行業開始爆發,醫生、藥品公司和醫院的收入暴增,大型的醫藥基建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但到了八九十年代,美國的醫療支出已擴張到難以承受的地步,過高的醫保支出也影響了企業的發展。私人醫療開始受到鼓勵,“保健管理”制度確立,以減少醫療支出。不幸的是,保健管理制度并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反而使得醫生和醫院的收入分流到了保健管理公司。結果到21世紀,醫院開始倒閉和合并,醫生收入也在下降。
最終,美國醫療進入了奧巴馬醫改前夜的困局:保險價格上漲,受保者減少,企業支持下降。加上慢性病的流行、通貨膨脹、不當醫療賠償額的上升、人口的老齡化和治療成本的增加,圍繞著醫療的政治戰爭便難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