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在中國做生意,一定要入鄉隨俗,才能和本地企業家在同樣條件下競爭。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放棄這個擁有14億顧客的市場。
無可否認的是,透明國際(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發布的2012年清廉指數排行榜將中國排在176個國家中的第80位,透明度指數為39(0為絕對腐敗,100為完全無腐敗)。

如果做一個各國法律的比較,矛盾顯而易見。西方法律將許多中國視作普通的、合法的行為列為利益沖突(指個人或組織涉及不同方面的相同利益時,偏袒或優待自己或與自己相關人士的行為),即違法行為。當然,中國也可以正當做生意,但腐敗是一條誘人的捷徑。很多時候中國人不懂什么叫企業文化,也不知道什么是行政、管理和國際化。“和我做生意的大多是45歲以上的中國人,他們很多都是農民出身,書讀得很少。也許,當他們學習后,就不會再那么依賴貪腐了。”一位從事過藥業和石油業的企業家說。
“關系”:中國商業必修課
來中國經商的外國商人都會遇到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關系。中國式“關系”穿插縱橫在整個社會中,將其變成一個人情交換的雜亂場所。無論家族企業、跨國企業還是銀行,想要出人頭地,經常得靠關系。
關系最普通的英文翻譯為“relationship”,但僅抓住了“關系”一詞中的部分含義。在中國,關系是指一個人人際關系的全部能力,及其操縱這些關系獲得成功的能力。有了“關系”,就意味著能得到一份工作,進入不錯的學校,或確保新企業避免不必要的政府關注。
前不久摩根大通(JPMorgan)的例子很好地詮釋了“關系”一詞的精髓。摩根大通涉嫌雇用中國高干子弟,以期達成某些有利可圖的商業交易,并因此受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調查。
在中國,商業公司雇用中國高干子弟并不鮮見,也并不違法,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正在權衡這些雇用是否與其在中國的商業交易直接相關。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摩根大通則違反了美國1977年制定的 《反海外腐敗法》。
雖然行賄在中國是違法的,但中國缺少SEC那種規模的獨立監管機構。
這種由“關系”引導的商業帶來了嚴重的收入不均問題。如今,按照某些測量標準,中國社會比美國的收入不均程度更甚。人們普遍相信,富人和有“關系”的人能夠按照自身的規則來行事。這導致中國的階層分化這幾年變得越來越嚴重。
魅力攻勢下的重拳打擊
中國的領導人在公開場合永遠都在對外國企業展開“魅力攻勢”,相應地,跨國公司的老板們則對共產黨的遠見卓識頻頻表示贊賞。但在最近幾個月,這種曾經“甜蜜”的關系開始變得緊張,這引起了相關人士對政府政策的高度關注。
9月11日,李克強在大連達沃斯論壇上對外國投資者表示,新一屆政府將大范圍推進市場經濟改革,保證所有企業都能平等地進入市場,并受到中國法律一視同仁的保護。“只有改革和創新才能帶來無盡的發展動力。”李克強說,并舉如今已經正式掛牌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例。

中國的前金融部門高級官員金立群說:“中國即將展開新一輪改革,此次改革的力度可以與1980年代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相提并論。”這一說法相當誘人,因為30年前鄧小平主導的針對深圳私營經濟的大膽改革開啟了中國經濟30年的快速增長。很多人對今年11月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寄以厚望,這次會議同樣也被拿來同1978年鄧小平主持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相比較,金立群堅持認為,政府“有魄力解決目前的困局”。
與此同時,一場嚴厲的反腐行動正在席卷中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涉及英國制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的行賄調查。目前,受雇于葛蘭素史克的中國區主管和外籍私人調查員已被逮捕,在電視上,他們身穿“黃馬褂”列隊出現。私人情報公司Kroll的何越(Violet Ho)表示,其他針對外企的案例也大多與此類似。
反腐在中國不算新鮮事,但很多外國投資者擔心法律被濫用,一位西方國家律師表示,如果行動是透明的,并且能夠做到一視同仁,跨國公司也會支持中國政府反腐敗的決心。
不只針對“大鼻子”
本土企業家的日子也不好過。8月,中國私營企業家中的數十位領軍人物齊聚中部城市合肥,召開“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論壇的常客中有好幾位都未能出席,其中包括萬科的王石和娃哈哈集團的宗慶后。顯然,數位大佬的缺席使論壇冷清了不少,席間充滿了對法制缺失的無盡牢騷,尤其是對不久前的曾成杰案的不公表達憤怒。一位與會者警告說:“在座諸位中,有些人可能不久就會有類似曾的遭遇。”與會者甚至公開討論“轉移財產”這一敏感話題。
在亞布力論壇上,華遠地產的任志強(此人在中國版的推特上擁有1500萬粉絲)斷言,如果政府不能采取更多行動來保護私有財產,并提高法治水平,未來恐怕不會有多大改觀。總之,對于企業家來說,只有空口白牙的承諾和所謂“魅力攻勢”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