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意思是說“只讀書而不思考,就等于沒有讀書”.
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是從一到多的思維,它往往是從一個問題、一個條件、一個已知事項出發,沿著不同的方向,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求不同的答案.
其特殊,表現為思維活動的多向性;
其功能,表現為可不斷挖掘深層信息,創新思路和方法;
其操作,表現為由點到線、由線到網、由網到體的思維境界.
有人說,發散思維是“思維與靈魂的對話”;也有人說,發散思維訓練,可以讓人深深體味到“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方知深”的真諦.
發散思維訓練,有許多方法和典型例題.就數學而言,“四等分圓面積”問題就是很好的“題根”.
問題:將一個半徑為r的圓分成四個面積相等的部分,請盡可能多地設計分割方法,并分析那些方法可以用尺子和圓規作出.
我們相信,圖1是全班同學都會想到的分割方法.圖2和圖3的分割方法也不是很難想到的.
肯定還有許多新的可用尺規作圖的分割法.
我問學生,可否增加一些限制條件,學生紛紛作答.
變1:用尺規將一個圓的面積四等分,且分割線必須通過直徑的兩個端點A和B.
變2:用尺規將一個圓的面積四等分,且分割后的四個圖形全不相同.
……
顯然滿足變2的分割方案有圖71、圖74、圖75、圖76、圖77、圖78、圖83等.
這時,有位前面一直沒有發言的學生舉手要求發言,說:“老師,可能還有好多新的分割法.如果把下面圖中的陰影也作為‘基本元素’的話.”
該生索性走上講臺,畫了起來.
我立即打電話,向這位學生祝賀!充分肯定他的探索精神.
我隨即把這個新發現,寫進自己的教案本.
忽然,我發現這種分割“有問題”!
為了不傷這位學生的心,當晚我沒有再給這位學生打電話,我要讓他再高興一個晚上,或讓他自己發現“有問題”,他若當晚自己沒找出,第二天,我會讓他自己找出“漏洞”,他若找到了,我將再贊美他一次.
讀者朋友們,你發現“漏洞”了嗎?
什么是理想的課堂教學?有許多評價方法.
我認為,就數學課堂而言,學生走進課堂時,應當“滿懷希望,面對問題”,而學生走出課堂時,則“充滿自信,懷抱好奇”.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進一步解決.
回顧
廈門一中舉辦愛科學月活動,學校教務處邀請我為初二學生“玩數學”.我已經到教育局兩年了,深感一中老師充分利用我這位“老校長”的資源.
講什么好呢?
一日讀中考題,發現用“尺規將圓的面積四等分”是某省的一道中考題,畫對一個得1分,總分不超過5分,我覺得這道題挺有意思.
之后的一段時間里,我幾乎天天研究這個問題,也讀了一些關于這個問題的幾本書,這幾本書提到最多有人探索到“舉一反七”.
我逐探索,發現“舉一并不止反七”,可以“反二十”.再研究,發現可以“舉一反百”.到一中和學生“玩數學”,與學生一并經歷探索過程,探索發現可以“舉一反無數”,特別是一位學生走上講臺給出一種可以“用尺規作出無數種本質不同的將圓面積四等分的分割法”,令我驚嘆不已!
凝思
數學教師要有“研究”意識.
把一個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數學教師的基本素質;把一個數學問題一般化,是數學教師的基本功底.
數學教師一定要修煉自己的研究能力,那是你的“看家本領”,那是你的專業素養.
現代專業價值觀告訴我們:沒有專業素養,就沒有專業地位;沒有專業能力,就沒有專業報酬.教師的專業形象是由教師的素養、教師的文化、教師的氣節、教師的胸懷、教師的智慧等諸多方面綜合形成的.
處處留心皆有“研究”之處.
愿數學教師用“研究”的視角看世界.
展望
什么是數學問題的教學價值?
知識的?能力的?思維的?激趣的?或是都有一些?
講數學問題,一定不能太“功利”,太功利到頭來可能無利!
“給學生一個活性的大腦”,可能是數學教育的最好的“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