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數學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數學能力和數學交流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已經成為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筆者的實踐表明,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是一條有效途徑.
1 深入研究教材,重視探究學習,切身體會數學家的思維活動
傳統教學方法,很多學生沒有閱讀課本的習慣,把課本當作練習冊使用,沒有深入研究教材,沒有認真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學習” .
要克服這一弊端,首先要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做好課前自學、課前閱讀課文,在閱讀課文時,教師可對學生提出四個層次的要求:①理解定義、定理、公式,并做好自學筆記;②在閱讀過程中,要手腦并用,以理解內容,掌握方法;③在自學過程中,完成必要的練習或導學提綱;④對本節知識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
這樣,學生在自學教材過程中,產生的困惑和存在的問題,在課堂上,通過交流探究獲得破解.學生的研讀教材、探究教材的方法和能力就得到較好的提升,學習數學家關于研究現實世界空間形式及其數量關系的思維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2 挖掘教材內涵,揭示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培養探究能力
中學數學概念多,結構復雜,是一門思維特點明顯的學科,而教材中內涵豐富,如何開采教材內涵,使學生開竅,啟迪學生思維,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學生通過初步的學習,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再經過教師恰如其分的指導、點撥、挖掘教材的內涵,對概念和命題,可適當變換其輻射和思考范圍,從而起到觸類旁通,鞏固知識的效用,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3 發揮例題習題功能,適當引伸拓寬及改造,培養探究能力
教材中的例題與習題,是編者精選出來的,極具代表性的.重視課本的例、習題教學,并加以挖掘和改造,不僅可以起到精講精練,避免簡單的機械重復和題海戰術,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在教學過程中,經教師的指導、啟迪,有效發揮教材中的例、習題功能.
4 適時設置懸念,引發強烈發現動機,培養探究能力
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指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學習、思考,讓學生自己形成概念,主動地識記、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推理的系列過程.由于教材原因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有些概念只浮在表面了解,不知其所以然,這時教師可捕捉最佳時機進行恰如其分的點撥,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熱情,收到最佳效果.
在學習高中立體幾何異面直線距離概念時,先讓學生回顧一下過去學習過有關距離的概念,如兩點距離(線段長),點到直線距離(垂線段長),兩平行線間距離,引導學生思考這些距離有什么特點.發現共同特點是最短與垂直.再啟發學生思索:在兩條異面直線上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兩點,它們間距離最短?如果存在有什么特征?經共同探討這兩點之間的線段與兩直線都垂直,且其長度最短,經過實物演示,這樣線段存在,這樣就可以由學生自行給出異面直線距離的定義,使學生得到概括能力的訓練,嘗到數學發現的滋味.
總之,探究能力的培養應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數學教學中的思維活動過程大致分為認識的發生階段和知識的整理階段,前者是指概念如何形成,而后者是開拓知識過程,培養探究能力,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內涵,發揮例習題功能,引發發現動機,體會數學家的思維活動.讓數學課堂閃耀著探究學習方法和創造思維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