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代化農業經濟的開展,社會對于農業領域的種植環節、生產環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當下的社會經濟需要,進行農作物的病害防治模式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就大豆病害的相關問題展開分析,從而確保大豆防病害能力的提升,以保證農作物的增長。在日常農業工作中,導致大豆病害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大豆菌核病,它是影響大豆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對大豆菌核病發生及其防治措施的應用,展開其抗大豆菌核病品種的有效選擇,進行菌核病的積極防治。
關鍵詞:大豆;菌核病;管理應用:存在問題;技術
前言
在農業生產領域中,影響大豆菌核病預防工作開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大豆植物的自身性質、土壤因素、外界環境因素、人工操作因素等,這都是影響大豆的病害問題出現的重要因素。在大豆菌核病防治分析中,要展開各個應用環節的剖析,從而確保大豆的菌核病的有效防治,確保該環節的綜合運作效益的提升。
1 關于大豆菌核病的分析
在日常農業生產工作中,大豆是一種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通過對大豆的應用,可以確保食用油渠道的正常運行。隨著大豆種植范圍及其規模的擴大,這些年來大豆菌核病非常猖獗,其出現了大規模的病害范圍,影響了大豆產量及其品質的提升。受到該種病害的影響,大豆的產量會產生一系列的減產,并且其應用品質也會大大降低,特別不利于日常糧食及其工作領域的大豆產物的應用。大豆菌核病在流行年份減產20%~30%,嚴重地塊減產達50%~90%,甚至絕產。近幾年,由于向日葵種植面積的加大和大豆重迎茬日趨嚴重,加劇了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宋淑云等對松嫩平原大豆菌核病發生動態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呈現逐年加重的趨勢。了解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和防治方法,對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關重要。
在日常大豆病害工作中,我們可以得知,大豆菌核病是是從存在的。特別是在生育期,在其花旗會產生較大的危害。一般來說,大豆菌核病的發生位置主要集中于大豆的葉面、豆莢等部分。尤其是大豆的莖稈部分,一般來說,受到的影響是比較嚴重的。在其大豆的幼苗期內其發病的損害是比較低的,這時候碰到下雨天氣,并且如果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就可能加大大豆的病情,蔓延了這病的范圍,可能會導致幼苗的大規模的死亡。受到大豆自身生長結構的影響,其葉片染病通常發生在植株的下半部分。尤其是其葉面的斑點的出現,這種病斑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發生擴散,其擴散的范圍視具體情況而定。病斑中心灰褐色, 四周暗褐色,外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亦生白色菌絲,葉片腐爛脫落。從花期開始發病加重,多從植株主莖中下部分枝處開始發病, 在感病部位產生褪綠、不規則、水浸狀斑,向上下蔓延并環繞莖部,后變成紅褐色。潮濕時病斑上長滿棉絮狀白色菌絲,之后變成黑色鼠糞狀的顆粒,稱為菌核。發病后期,病莖髓部變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條件下莖皮縱向撕裂,維管束外露似亂麻,嚴重的病莢不能結實, 全莢蒼白,輕度病莢可結實,病粒腐爛或干癟;嚴重的病莖中空,全株枯死呈灰白色,枯死后病株外部的菌核極易脫落到土壤中,因此,該病又稱為死秧子病或白腐病。
在該種類型病害蔓延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聯鎖反應,比如其前茬種植為油菜、其他豆科植物的,都可能出現大豆的菌核病的發生及其傳染。尤其是某些種植菜豆的前茬地,都會出現較大的發病率,從而影響了現實的大豆的正常生長。在這種植被的大豆田應用模式下,其菌核病的發病幾率是比較高的,遠遠高出正常的輪作大豆田種植的發病率。在上述環節的分析中,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實現對大豆菌核病的積極預防,在研究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受到大豆的種類的影響,其發病的具體情況也是不一樣的。通過對大豆菌核病的田間調查發現,不同大豆品種由于株高、分枝、葉形、株型等特征的不同, 長勢繁茂程度不同,其抗病性有一定差異。大豆品種不同,自身對環境的適應性與抗御性也有所不同,通過對不同品種間抗病性的調查,其結果是在輪作中前茬相同、播種期相近的情況下,不同品種的抗病能力差異很大,發病率最高的達14%,最低的品種僅為0或0.2%,由此可見,在生產上應適當考慮利用抗病品種。
在大豆的生育期內,如果其外界氣候條件良好,可以確保大豆的正常生產,如果其長時間處于不好的外界條件,難免會提升大豆的發病率,比如降雨量的多少、降水濕度、風速等的影響。特別是7、8月份,受到持續的低溫、較高濕度的天氣的影響,對于大豆菌核病的泛濫是有促進作用的。并且在其種植過程中,如果其種植密度大的地塊,因通風不良,濕度過大,易發施用有機肥多的地塊以及距離家屬區近垃圾糞便多的地塊發病重。另外,施用氮肥過多的田塊,大豆生長繁茂,田間郁蔽,通風透光條件差,造成土壤濕度過大,也有利于大豆菌核病發生。整地方式不合理會造成病害的發生,深翻可有利于控制菌核病的發生。
2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案的優化
為了滿足當下的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需要,展開相關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們要進行大豆種植輪作制度的應用,要避免與一些農作物進行輪作,比如油菜、向日葵等。當然了,為了更好的進行大豆菌核病的預防,要保持與禾本科作物的輪作時間。在應用過程中,也要進行無病種子田的應用,進行抗病品種的選擇。目前來說,為了更好的進行大豆的品質及其產量的提升,進行種子田的稀植模式的應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減少菌核病的種子傳播。耕作栽培防治,發病田塊收割后要及時深翻,將土表的菌核埋入20 厘米以下的土層內。發病地塊要單獨收獲,及時清除田間散落的病株殘體和根茬,減少初侵染源。根據品種的特性合理密植,公頃保苗25~32 萬株。地塊盡量平整,病田收獲后應深翻,在大豆封壟前及時中耕培土。及時排除田間積水,降低大豆田間濕度。適當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大豆徒長。
為了滿足現實工作的需要,展開相關的化學防治模塊是非常必要的,進行其噴藥環節的控制。在噴藥過程中,要選擇合適的藥劑,比如速克靈、農利靈等。在藥劑選擇過程中,也要進行用藥量的控制,以滿足大豆的健康發展的需要。比如40%菌核凈可濕性粉劑,每公頃750~1000克,對水噴霧;25%的施保克乳油,每公頃1 050 毫克,對水噴霧。一般于發病初期防治一次,7~10 天后再噴一次,但一定要噴得均勻,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在種植過程中,可以進行一系列的生物防治模式的應用,比如對細菌寄生菌及其真菌寄生菌的應用,確保其相關試驗環節的正常開展。在離體試驗中,可以發現黃綠木霉菌混劑對于菌核病病斑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黃綠木霉菌處理對大豆根、第一復葉、第三復葉的PAL、PPO、POD 活性均有明顯增強作用。納米銀水劑對大豆菌核病核盤菌具有較好的抑制能力,菌絲在納米銀有效中濃度下的生長受到很強抑制。
3 結束語
通過對大豆菌核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以滿足當下的農業大豆種植的需要,保證其品質及其產量的提升,從而滿足當下工作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趙丹,許艷麗.大豆菌核病的識別與綜合防治[J].大豆通報,2006(3):15-16.
[2]劉宇.大豆菌核病的發生及防治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29):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