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分布廣泛,將逐漸成為該地區今后勘探開發的重點。對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油氣藏基本地質特征進行研究,分析其油氣藏成藏主控因素,從而指導油氣勘探。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油氣藏主要分布在渤南洼陷南部斜坡帶,層位上分布在沙河街組沙四下亞段。研究認為,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油氣藏的聚集和分布受烴源巖、斷裂系統、異常壓力及儲層物性的控制。沙四上亞段和沙三下亞段的優質烴源巖為油氣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異常壓力為油氣運移提供動力;斷層不僅作為油氣運移的通道,還控制著圈閉的形成;儲層物性控制著油氣藏的分布。
關鍵詞:紅層油氣藏;烴源巖;壓力;儲層
1 區域概況
羅家鼻狀構造地理上處于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境內,構造上位于濟陽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南部斜坡帶,是沾化凹陷南部中古生界基底背景上發育的一個大型正向構造單元。該帶勘探面積約300km2。目前完鉆探井168口,發現了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沙四段以及中生界、古生界等6套含油層系和羅家油田,累計上報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769.75×104t。
2 油氣成藏主控因素
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的油氣成藏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受烴源巖、斷裂系統、異常壓力及儲層物性的控制,其中斷層及儲層條件對于油氣成藏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
2.1 烴源巖及油氣輸導
對于羅家鼻狀構造而言,其西、北、東三面分別被四扣洼陷、渤南洼陷和三合村洼陷所包圍,具有豐富的油源條件[1]。研究區沙四下亞段紅層本身不具備生油能力,其油氣主要源自于沙四上亞段及沙三段烴源巖的貢獻,其有機質豐度大,有機質類型豐富,且分布廣、厚度大,為油氣成藏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2]。
渤南洼陷已經有多口井獲得工業油流,從獲得工業油流的羅68井的油氣源對比可以看出,羅68原油為具有明顯植烷優勢,表現為高伽瑪蠟烷和4-甲基甾烷含量,重排甾烷含量較低的成熟原油,來源于沙四上亞段烴源巖;從南北向的地質結構剖面可以看出,渤南洼陷沙四上烴源巖通過斷層與沙四下儲層對接或通過斷層、不整合面輸導至沙四下上部儲層中形成油氣藏。而洼陷內斷裂的發育程度及斷距大小不同,造成源儲對接程度不同、這樣油氣的輸導方式不同、有利勘探區選擇方向不同,而且在先階段各洼陷所處的勘探階段不同,目的不同。
2.2 斷裂系統
研究區斷裂主要為盆傾斷層,從斷裂系統分布上看,由北到南依次為義170、羅68、羅17、羅斜601等多條斷層斷距達100-300m,形成沙四上烴源巖與沙四上下儲層對接范圍較大,直接供烴時窗大、油源條件好,且都是盆傾斷層為主,同時北部處于異常高壓范圍內,更有利于油氣沿著斷層、不整合面向南部運移。從一條北東向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北部義170、羅68這兩條斷層均位于100m烴源巖厚度范圍內,斷距較大,最大達到300m,應為沙四上下儲層的主要油源斷層。南部盡管部分斷層斷距也比較大,但其下降盤烴源巖厚度不足100m,斷層應該以輸導為主。
2.3 異常壓力
渤南地區沙四段存在異常高壓區,對沙四下成藏有利。該區成藏受斷層與壓力雙重控制。在常壓區,斷層起主導作用,油源對接,油氣運移有利;高壓區內,壓力起主導作用,油氣在高壓作用下通過斷層充注厚度可更大,油氣運移條件有利;隨壓力增大,油氣下灌能力增強,厚度增大,油氣顯示井段逐漸增大。統計規律表明,當壓力1.25時,油氣順斷層可倒灌70米;當壓力1.4時,油氣沿斷層倒灌100米;當壓力1.6時,油氣可倒灌150米。
2.4 儲層
砂體厚度及展布對油氣分布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砂體厚度較大,橫向連續性較好,易形成構造油藏;砂體厚度相對較薄,橫向連續性較差,易形成斷層與砂體邊界共同控制的構造-巖性油藏。厚層的砂體也有利于油氣的遠源橫向輸導,為油氣在構造高點的聚集提供了必要條件。可以看出,已發現的油氣主要集中在砂體厚度較大的部位。此外,沖積扇儲層橫向變化快,儲層發育程度和儲集物性共同控制了油藏的富集高產。
3 結束語
3.1 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油氣藏縱向上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組沙四下亞段,平面構造部位上主要發育在渤南洼陷南部斜坡帶、洪漫沉積相是最主要的沉積相帶。
3.2 控制羅家鼻狀構造沙四下紅層油氣藏成藏的主要因素為:烴源巖是油氣成藏的物質基礎,油氣藏圍繞生油洼陷分布;斷層作為油氣的運移通道控制著油氣的運移,而斷距大,“供油窗”大,有利于油源對接及油氣疏導;異常壓力為油氣運移提供動力;儲層物性和發育程度控制著油氣藏的聚集與分布。
參考文獻
[1]劉家鐸,田景春,李琦.沾化凹陷羅家鼻狀構造油氣運移富集規律研究[J].成都理工學院學報,2000,27(2):111-115.
[2]李丕龍,等.陸相斷陷盆地油氣地質與勘探·卷三[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劉斌(1978-),男,2007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獲碩士學位,現主要從事石油地質勘探綜合研究工作。